成语拼音:piáo pō dà yǔ
成语解释:瓢:剖开葫芦做成的舀水器。像用瓢泼水那样的大雨。形容雨非常大。
成语出处:周立波《暴风骤雨》第一部十二:“西北悬天起了乌黑的云朵,不大一会,瓢泼大雨到来了,夹着炸雷和闪电,因为三天两头地下雨,道上黑泥总是不干的,出门的人们都是光着脚丫子,顺着道沿走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谓语、宾语;指大雨
繁体字形:瓢潑大雨
英文翻译:heave rain
瓢:用来舀(yǎo)水或撮取面粉等的器具,多用对半剖开的匏瓜做成,也有用木头挖成的。
泼:1.用力把液体向外倒或向外洒,使散开:扫地时,泼一点水,免得尘土飞扬。2.蛮横不讲理:撒泼。3.有魄力;有生气;有活力:他做事很泼。大伙儿干得真泼。
大:[dà]1.指面积、体积、容量、数量、强度、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,与“小”相对:大厅。大政。大气候。夜郎自大。大腹便便。2.指大小的对比: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。3.规模广,程度深,性质重要:大局。大众。4.用于“不”后,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:不大高兴。5.年长,排行第一:老大。6.敬辞:大作。大名。大手笔。7.时间更远:大前年。8.〔大夫〕古代官职,位于“卿”之下,“士”之上。9.超过事物一半,不很详细,不很准确:大概。大凡。[dài]1.〔大夫〕医生(“夫”读轻声)。2.〔大王〕戏曲、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(“王”读轻声)。[tài]1.古同“太”。2.古同“泰”。
雨:[yǔ]水蒸气升到空中遇冷凝成云,云里的小水滴增大到不能浮悬在空中时,就下降成雨。[yù]古指下(雨、雪等):雨雪(下雪)。雨粟。
瓢泼大雨这个成语,到底怎么用才合适?举个例子,小明原本计划周末去爬山,结果早上刚出门就遇到瓢泼大雨,他只能无奈地摇头:“这天气真是说变就变啊!”短短一句话,既点明了天气的突然性,又用具体场景让“瓢泼大雨”有了画面感。
为什么用“瓢泼”形容大雨特别传神?仔细想想,瓢是古代舀水的工具,一瓢水泼出去的量和速度,确实比“倾盆”更贴近日常生活体验。就像上周邻居张婶晾的被子被浇透时说的:“这雨下得跟拿水瓢往外泼似的!”这种接地气的比喻,让成语有了温度。
这个成语只能用在天气描写里吗?其实不然。去年公司年会,市场部小李汇报方案时,领导突然连珠炮似的提了二十多个问题,会后同事打趣说:“刚才那场面,简直就是问题界的瓢泼大雨啊!”这种创新用法,既保留了原意的冲击感,又拓展了应用场景。
有趣的是,不同方言对大雨的形容各有千秋。江浙人说“像天漏了个窟窿”,东北老铁爱用“雨点子砸得地皮直冒烟”,而“瓢泼大雨”之所以能在普通话里站稳脚跟,或许正因为它兼顾了形象感和普适性。就像我家楼下卖早点的王叔常说的:“管它大雨小雨,咱这棚子结实着呢!”这种朴素的智慧,倒是暗合了成语的生命力。
现代生活中,这个成语正在发生微妙变化。短视频里常见博主站在雨中大喊:“这才叫真正的瓢泼大雨!”配上夸张的肢体动作,传统成语在新媒体里焕发新生。不过要我说,最动人的还是雨夜里外卖小哥那句:“您点的餐到了,路上雨大耽搁了会儿。”瓢泼大雨中的人情味,比任何修辞都来得真切。
观察身边会发现,这个成语特别适合用来制造反差。就像上周社区组织的露天音乐会,开场前乌云密布,结果演出时雨真的来了。台上乐队主唱抹了把脸继续唱,台下观众撑着伞跟着节奏摇摆,这场瓢泼大雨中的音乐会,反倒成了大家记忆里最特别的存在。雨水的敲打声和音乐声交织,倒应了那句老话——风雨无阻。
说到这儿,想起小时候外婆总念叨:“下大雨的时候,最适合在家听雨。”现在住高楼的人可能很难体会,但那种看着雨水顺着瓦檐成串往下淌的景象,确实是理解“瓢泼大雨”最好的注脚。下次遇到暴雨天,不妨泡杯热茶站在窗前,或许能品出这个成语里藏着的生活哲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