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ēng sǐ cún wáng
成语解释:生存或者死亡。形容局势或斗争的发展已到最后关头。
成语出处:五代 王仁裕《开元天宝遗事》:“我婿离家不归,数岁蔑有音耗,生死存亡,弗可知也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紧急关头
繁体字形:生死存亡
英文翻译:of vital importance
生:1.生育;出生:胎生。卵生。生孩子。优生优育。生于北京。2.生长:生根。生芽。3.生存;活(跟“死”相对):舍生忘死。同生共死。4.生计:谋生。营生。5.生命:丧生。舍生取义。6.生平:一生一世。今生今世。7.具有生命力的;活的:生物。生龙活虎。8.产生;发生:生病。生效。惹是生非。9.使柴、煤等燃烧:生火。生炉子。10.姓。11.果实没有成熟(跟“熟”相对,下12.—13.同):生柿子。这西瓜是生的。14.(食物)没有煮过或煮得不够的:夹生饭。生吃瓜果要洗净。15.没有进一步加工或炼过的:生石膏。生铁。16.生疏:生人。生字。认生。刚到这里,工作很生。17.生硬;勉强:生凑(勉强凑成)。生搬硬套。18.很(用在少数表示感情、感觉的词的前面):生怕。生恐。生疼。19.某些指人的名词后缀:医生。20.某些副词的后缀,如“好生、怎生”等。
死:1.(生物)失去生命(跟“生、活”相对):死亡。死人。这棵树死了。死棋。死火山。2.不顾生命;拼死:死战。死守。3.至死,表示坚决:死不认输。死也不松手。4.表示达到极点:笑死人。高兴死了。死顽固。5.不可调和的:死敌。死对头。6.固定;死板;不活动:死脑筋。死心眼。死规矩。死水。开会的时间要定死。7.不能通过:死胡同。死路一条。把漏洞堵死。
存:1.存在;生存:残存。父母俱存。2.储存;保存:封存。存粮。3.蓄积;聚集:存食。新建的水库已经存满了水。4.储蓄:存款。存折。零存整取。把暂时不用的现款存在银行里。5.寄存:存车处。行李先存在这儿,回头再来取。6.保留:存疑。存而不论。去伪存真。7.结存;余留:库存。收支相抵,净存二百元。8.心里怀着(某种想法):存心。心存侥幸。不存任何顾虑。9.姓。
亡:[wáng]1.逃:逃亡。流亡。2.失去:亡佚。亡羊补牢。3.死:伤亡。死亡。4.灭:灭亡。亡国奴。救亡。兴亡。[wú]古同“无”,没有。
生死存亡这个词听起来挺吓人,但它到底能用在哪些场景里呢?举个例子,一家创业公司账上只剩三个月的资金,创始人开会时说:“现在就是生死存亡的时刻,我们必须在下季度前找到新融资。”这里的核心问题其实是:这个词是否只用于极端危机?其实不然,它也可以形容需要全力以赴的关键阶段,比如运动员在决赛局可能会说:“这一球关系到比赛的生死存亡”。
有人可能会问,用生死存亡会不会显得夸张?比如社区组织保护老树时写道:“这些古树的去留是生态保护的生死存亡问题”。这里的关键在于语境——当某个选择确实会引发不可逆的后果时,这个词就能准确传递紧迫感。但要注意别滥用,否则就像喊“狼来了”,反而削弱表达力度。
我曾在山区见过这样的场景:暴雨引发山体滑坡,村长挨家挨户通知转移时说:“留在村里就是生死存亡的问题”。这种具象化的使用让成语瞬间有了画面感。个人认为,现代人用这类成语时,可以多结合具体行动方案,比如“生死存亡关头,我们决定启动B计划”,比单纯强调危机更有建设性。
再看历史典故,诸葛亮在《出师表》中写“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”,把国家命运与季节更替作比,既文雅又精准。如今职场中,项目经理可能会说:“客户端系统崩溃是项目的生死存亡时刻”,这种跨时空的语义传承很有意思。关键在于把握“决定性转折点”这个内核,而不必拘泥于字面的生与死。
最近看到博物馆用“数字化是传统文化传承的生死存亡之战”作为展览标语,这种创新用法打破了成语的传统边界。它提示我们:语言就像活水,既有源流又需流动。当我们在用生死存亡这类重词时,不妨多思考如何让旧词焕发新意,而不是困在非黑即白的极端情境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