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ēng sǐ gǔ ròu
成语解释:使死人复生,白骨长肉。形容恩惠极深厚
成语出处:唐·颜真卿《谢户部侍郎表》:“生死骨肉,受赐已深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恩情大
繁体字形:生死骨肉
英文翻译:Life and death
生:1.生育;出生:胎生。卵生。生孩子。优生优育。生于北京。2.生长:生根。生芽。3.生存;活(跟“死”相对):舍生忘死。同生共死。4.生计:谋生。营生。5.生命:丧生。舍生取义。6.生平:一生一世。今生今世。7.具有生命力的;活的:生物。生龙活虎。8.产生;发生:生病。生效。惹是生非。9.使柴、煤等燃烧:生火。生炉子。10.姓。11.果实没有成熟(跟“熟”相对,下12.—13.同):生柿子。这西瓜是生的。14.(食物)没有煮过或煮得不够的:夹生饭。生吃瓜果要洗净。15.没有进一步加工或炼过的:生石膏。生铁。16.生疏:生人。生字。认生。刚到这里,工作很生。17.生硬;勉强:生凑(勉强凑成)。生搬硬套。18.很(用在少数表示感情、感觉的词的前面):生怕。生恐。生疼。19.某些指人的名词后缀:医生。20.某些副词的后缀,如“好生、怎生”等。
死:1.(生物)失去生命(跟“生、活”相对):死亡。死人。这棵树死了。死棋。死火山。2.不顾生命;拼死:死战。死守。3.至死,表示坚决:死不认输。死也不松手。4.表示达到极点:笑死人。高兴死了。死顽固。5.不可调和的:死敌。死对头。6.固定;死板;不活动:死脑筋。死心眼。死规矩。死水。开会的时间要定死。7.不能通过:死胡同。死路一条。把漏洞堵死。
骨:[gǔ]1.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、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:骨头。骨骼(全身骨头的总称)。骨节。骨肉(a.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,亦称“骨血”;b.喻紧密相连,不可分割的关系)。骨干(gàn)。2.像骨的东西(指支撑物体的骨架):伞骨。扇骨。3.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:骨力(a.雄健的笔力;b.刚强不屈的气概)。风骨(古典文艺理论术语,指文章的艺术风格,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)。4.指人的品质、气概:侠骨。骨气。[gū]1.〔骨朵儿〕尚未开放的花朵。2.〔骨碌〕滚动(“碌”读轻声)。
肉:1.人和动物体内接近皮的部分的柔韧的物质。某些动物的肉可以吃。2.某些瓜果里可以吃的部分:枣肉。冬瓜肉厚。3.不脆;不酥:肉瓤儿西瓜。4.性子慢,动作迟缓:肉脾气。那个人太肉,一点儿利索劲儿也没有。
“生死骨肉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吓人,但它其实在表达一种深刻的恩情。比如医生把危在旦夕的病人抢救回来,家属握着医生的手说:“您真是生死骨肉的恩人。”这里的“骨肉”代指生命,强调的是赋予生命再生的力量。
为什么用“骨肉”来比喻生命?古人认为骨与肉是人体最基础的物质构成,成语用这种具象化的表达,让抽象的生命延续变得可感可知。就像我们常说“血浓于水”,都是用身体部位强调情感或关系的紧密性。
在乡村支教故事里也能看到这个成语的影子。有位老师接手辍学率30%的班级,三年后全班考上高中,家长送来锦旗写着“再造骨肉之恩”。这里不再是医学意义上的救命,而是用知识改变了孩子的人生轨迹——精神层面的“生死骨肉”同样震撼人心。
当代社会如何实践这种恩情?我曾在福利院做义工时深有体会。有个自闭症孩子经过两年陪伴,终于开口叫“妈妈”,护理员瞬间泪流满面。这种重塑生命尊严的过程,比单纯延长寿命更有温度。现代社会的“生死骨肉”早已超越肉体存续,更多指向心灵的重生。
有个细节值得注意:这个成语常被误用为“生死与共”的近义词。实际上它强调单方面的施恩行为,而非双向关系。就像春雨滋润旱苗,阳光融化积雪,施恩者往往在不求回报中完成对他人的生命重塑。
看着窗外快递员在暴雨中送货,突然觉得每个职业都在用不同方式延续着“生死骨肉”的精神内核。外卖小哥让独居老人吃上热饭,程序员维护着医疗系统运转,清洁工保障着城市卫生安全——这些日常的守护,何尝不是现代版的再造之恩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