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nán dà dāng hūn,nǚ dà xū jià
成语解释:婚:指男子娶妻。指男女长大成年当须婚嫁
成语出处:清·名教中人《好逑传》第八回:“古语说得好,男大当婚,女大须嫁……只因他屡屡来求,难于拒绝,故我劝侄女嫁他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;用于口语
繁体字形:男大当婚,女大须嫁
英文翻译:A man should marry a woman
男:1.男性。与“女”相对:男女平等。男演员。2.儿子:长(zhǎng)男。3.男爵,古代贵族五等爵位(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)中的最末一等。
大:[dà]1.指面积、体积、容量、数量、强度、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,与“小”相对:大厅。大政。大气候。夜郎自大。大腹便便。2.指大小的对比: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。3.规模广,程度深,性质重要:大局。大众。4.用于“不”后,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:不大高兴。5.年长,排行第一:老大。6.敬辞:大作。大名。大手笔。7.时间更远:大前年。8.〔大夫〕古代官职,位于“卿”之下,“士”之上。9.超过事物一半,不很详细,不很准确:大概。大凡。[dài]1.〔大夫〕医生(“夫”读轻声)。2.〔大王〕戏曲、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(“王”读轻声)。[tài]1.古同“太”。2.古同“泰”。
当:[dāng]1.担任:他当组长。2.承担:敢作敢当。3.主持:当家。4.相称:旗鼓相当(比喻实力相等)。5.应该:理当如此。6.介词。1.组成时间短语,表示事件发生的时间:当我到家时,他已经走了。正当大家吃饭的时候,他回来了。2.组成处所短语,表示事件发生的处所:当众出丑。当着大家的面把话讲清楚。7.阻挡:人民军队,锐不可当。8.拟声词。撞击金属器物的声音:丁丁当当。9.抵得上;等于:一以当十。[dàng]1.合适:处理得当。3.以为:我当你走了。4.当作:别把我当客人看待。5.指事情发生的(时间):当年。6.向当铺抵押实物借钱:把金表拿去当了。7.抵押在当铺里的实物:赎当。
婚:1.男女经过合法手续结为夫妻:未婚。2.婚姻:结婚。
女:[nǚ]1.女性,女子,女人,妇女:女士。女工。男女平等。2.女儿:一儿一女。3.星宿名,二十八宿之一。[rǔ]文言代词,你:女等。女将何往?
大:[dà]1.指面积、体积、容量、数量、强度、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,与“小”相对:大厅。大政。大气候。夜郎自大。大腹便便。2.指大小的对比: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。3.规模广,程度深,性质重要:大局。大众。4.用于“不”后,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:不大高兴。5.年长,排行第一:老大。6.敬辞:大作。大名。大手笔。7.时间更远:大前年。8.〔大夫〕古代官职,位于“卿”之下,“士”之上。9.超过事物一半,不很详细,不很准确:大概。大凡。[dài]1.〔大夫〕医生(“夫”读轻声)。2.〔大王〕戏曲、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(“王”读轻声)。[tài]1.古同“太”。2.古同“泰”。
须:1.助动词。须要:务须。必须。须知。事前须做好准备。2.姓。3.等待;等到。4.原来指长在下巴上的胡子,后来泛指胡须:须发。须眉。5.须子:触须。花须。
嫁:1.女子结婚(跟“娶”相对):出嫁。改嫁。嫁人。嫁女儿。2.转移(罪名、损失、负担等):转嫁。嫁祸于人。3.姓。
说到“男大当婚,女大须嫁”,许多人会联想到长辈催婚的场景。比如:“你都快三十了,还不找对象?男大当婚女大须嫁,别让家里操心!”这种话听起来像传统社会的“任务指标”,但放到今天,这句话还能代表所有人的选择吗?
核心问题:为什么社会对婚嫁年龄如此执着?古代农业社会需要劳动力,早婚早育是生存刚需。比如《红楼梦》里贾母催宝玉成亲,本质是家族延续的需求。而现代社会,经济独立让个体有了更多选择权,比如有人会说:“我现在忙着创业,男大当婚这种观念先放一放吧。”这说明时代变了,人们对“该不该结婚”有了新答案。
成语用法的AB面例句1(传统场景):“邻居张阿姨总念叨‘女大须嫁’,硬给女儿安排了八场相亲。”这里成语成了代际观念的碰撞点。例句2(现代反转):“闺蜜自嘲说‘男大当婚?我先当个旅行博主再说’。”同样的词汇,传递的却是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。
我观察到有趣的现象:一线城市的年轻人用“男大当婚”开玩笑,比如同事聚餐时说:“老王你再不结婚,这句成语都要替你着急了!”这种调侃反而消解了成语本身的压迫感,让它变成了社交场景里的轻松话题。
个人视角:与其争论“该不该按传统时间表结婚”,不如关注“人是否准备好进入一段关系”。就像朋友小陈说的:“我在三十岁辞职学烘焙,三十五岁遇到合伙人兼伴侣——谁说‘当婚须嫁’必须卡在某个数字?”生命的节奏本就千姿百态。
下次听到这个成语时,不妨把它看作文化符号而非人生指南。就像那句改编的流行语:“男大可婚可不婚,女大能嫁也能闯。”重要的不是按部就班完成“任务”,而是清醒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——无论是选择婚姻还是其他生活方式,都值得被尊重。
黄昏的咖啡厅里,两位银发老人正在翻看年轻时的照片。他们四十五岁才相遇,却比许多“按时结婚”的人更懂相守的意义。这或许提醒我们:人生剧本的精彩程度,从来不取决于何时翻开婚姻这一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