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fān lái fù qù
成语解释:番:通“翻”。形容多次重复。也形容不断地翻动身体
成语出处: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第24卷:“却说皮氏这一夜等赵昂不来,小段名回后,老公又睡了。番来复去,一夜不曾合眼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状语;指人的动作与思维反复
繁体字形:番來復去
英文翻译:Back and forth
番:[fān]1.指外国或外族:番邦。番茄。番薯。2.种;样:别有一番天地。3.回;次;遍:思考一番。几番周折。三番五次。翻了一番(数量加了一倍)。[pān]1.番禺(Pānyú),地名,在广东。2.姓。
来:1.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(跟“去”相对):来往。来宾。来信。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。2.(问题、事情等)发生;来到:问题来了。开春以后,农忙来了。3.做某个动作(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):胡来。来一盘棋。来一场篮球比赛。你歇歇,让我来。何必来这一套?4.趋向动词。跟“得”或“不”连用,表示可能或不可能:他们俩很谈得来。这个歌我唱不来。5.用在另一动词前面,表示要做某件事:你来念一遍。大家来想办法。6.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,表示来做某件事:我们贺喜来了。他回家探亲来了。7.用在动词结构(或介词结构)与动词(或动词结构)之间,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。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?8.来着:这话我多会儿说来?9.未来的:来年。来日方长。10.姓。11.诗歌、熟语、叫卖声里用作衬字:正月里来是新春。不愁吃来不愁穿。黑白桑葚来大樱桃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:把锄头拿来。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结果:信笔写来。一觉醒来。说来话长。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。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。
复:1.重复:复写。复制。2.繁复:复姓。复叶。复音词。3.转过去或转回来:反复。往复。翻来复去。4.回答;答复:复信。敬复。电复。5.姓。6.恢复:光复。收复。复原。复婚。7.报复:复仇。8.再;又:复发。复苏。死灰复燃。无以复加。一去不复返。
去:1.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(跟“来”相对):去路。去向。从成都去重庆。他去了三天,还没回来。2.离开:去国。去世。去职。去留两便。3.失去;失掉:大势已去。4.除去;除掉:去病。去火。去皮。这句话去几个字就简洁了。5.距离:两地相去四十里。去今五十年。6.过去的(时间,多指过去的一年):去年。去秋(去年秋天)。去冬今春。7.婉辞,指人死:他不到四十岁就先去了。8.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时用“去”,表示到说话人所在地参与某件事时用“来”。9.的“去”可以一前一后同时用,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:他去听报告去了。10.用在“大、多、远”等形容词后,表示“非常…”,“…极了”的意思(后面加“了”):这座楼可大了去了!。他到过的地方多了去了!⑿去声:平上去入。11.扮演(戏曲里的角色):在《断桥》中,他去白娘子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:拿去。捎去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的继续等:信步走去(=过去)。让他说去(=下去)。一眼看去(=上去)。
“番来复去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?其实它和“翻来覆去”意思相近,都用来形容反复做同一件事或纠结于某个问题。比如:“他番来复去地修改方案,总想做到完美。”这种场景是不是很熟悉?
为什么人们会“番来复去”?比如买衣服时试了又试,本质是担心选择错误。工作中反复检查邮件,可能源于对细节的过度关注。这种行为的核心,其实是人对“确定性”的追求——总想用更多时间换取更小的风险。
成语还能怎么用?看这个例子:“团队番来复去讨论了两周,最终决定采用最初方案。”这里既体现了慎重,也暗含效率问题。过度反复可能消耗资源,就像炒冷饭——热了又热,味道反而变差。
我自己常遇到这种情况:写文章时反复调整段落顺序,后来发现初版结构反而更流畅。这让我意识到,适度的“番来复去”是负责,但过度就成了自我消耗。关键要找到“思考充分”和“行动果断”的平衡点。
下次再陷入反复纠结时,不妨问自己:“这个决定3年后还重要吗?”往往能瞬间清醒。就像农民不会反复挖开土壤查看种子是否发芽,找准时机浇水施肥,剩下的交给时间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