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bǎi jiā zhēng míng
成语解释:百家:原指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;后指各种政治、学术思想;鸣:指发表意见。我国春秋战国时代;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;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;如儒、道、法、墨、阴阳、名、纵横、杂、农等名家称为诸子百家。他们各自著书立说;在政治上、学术上展开争论呈现出繁荣景象;后世称为百家争鸣。今指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。
成语出处:东汉 班固《汉书 艺文志》:“凡诸子百家,……蜂出并作,各引一端,崇其所善,以此驰说,联合诸侯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比喻允许各种学术流派发表意见
繁体字形:百家爭鳴
英文翻译:contention of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
百:表示很多:百草。百货。百科全书。百家争鸣。百花齐放。精神百倍。百闻不如一见。
家:[jiā]1.“傢”是“家伙”、“家具”、“家什”的“家”的繁体字。2.家庭的住所:回家。这儿就是我的家。我的家在上海。3.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:我找到营部,刚好营长不在家。4.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:农家。渔家。船家。东家。行(háng)家。5.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:专家。画家。政治家。科学家。艺术家。社会活动家。6.学术流派:儒家。法家。百家争鸣。一家之言。7.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:上家。下家。公家。两家下成和棋。8.谦辞,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:家父。家兄。9.人工饲养或培植的(跟“野”相对):家畜。家禽。家兔。家鸽。家花。10.姓。[jia]1.后缀。2.用在某些名词后面,表示属于那一类人:女人家。孩子家。姑娘家。学生家。3.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,指他的妻子(qī·zi):秋生家。老三家。[jie]用在修饰语后,相当于“地”、“的”,如“整天家、成年家”。
争:1.因意见不一致而相互辩诘:争论。是非之争。2.力求获得或达到:为祖国争光。力争上游。3.竞争;争夺:争先恐后。只争朝夕。4.疑问代词。怎么;如何(见于早期白话):争奈。
鸣:1.(鸟兽或昆虫)叫:鸟鸣。蝉鸣。虫鸣。2.发出声音;使发出声音:耳鸣。雷鸣。自鸣钟。孤掌难鸣。礼炮齐鸣。鸣鼓。鸣锣开道。3.表达;发表(情感、意见、主张):鸣谢。鸣冤。鸣不平。百家争鸣。4.姓。
说到“百家争鸣”这个成语,大伙儿是不是立马想到古代一群学者吵得不可开交?哎,但您可别误会了!这词儿其实是个褒义词,最早用来形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互相切磋的盛况。举个栗子吧,比如现在互联网行业里,有人做短视频,有人搞直播带货,还有人钻研人工智能——这不就是现代版的“百家争鸣”嘛?
等等,有人可能要问:“为啥非得争来争去,大家和平共处不香吗?”嘿,您问到点子上了!就拿手机市场来说,要是没有苹果、华为、小米这些品牌互相较劲,咱们现在用的可能还是只能打电话的砖头机呢。竞争这事儿啊,就像炒菜得放盐,适量才能激出鲜味儿。
不过话又说回来,现在有些领域是不是反而缺少这种氛围了?就拿影视剧创作来说,前些年扎堆拍宫斗剧,这两年又全是甜宠剧,您说这是不是有点“一家独鸣”的味儿了?要我说啊,创作者们得学学战国时期的庄子,人家既能跟惠子抬杠,又能写出《逍遥游》这种天马行空的作品,这才叫真本事!
说到这儿我突然想到,咱普通人在生活中怎么践行“百家争鸣”呢?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小区业主群里讨论垃圾分类,有人主张严格罚款,有人建议搞积分奖励,最后物业综合各方意见搞了个智能回收站——您瞧瞧,不同声音碰撞出火花,这不就解决问题了吗?
最后给大伙儿提个醒儿:千万别把“争鸣”理解成非要争个你死我活。就像吃火锅,清汤红油各有各的拥趸,但最热闹的还得是鸳鸯锅嘛!要我说啊,这个成语的精髓就在于“和而不同”——甭管是思想碰撞还是市场竞争,关键是要在差异中找共识,在竞争中求进步。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