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bā chù bǎi jiā
成语解释:罢黜:废弃不用。原指排除诸子杂说,专门推行儒家学说。也比喻只要一种形式,不要其他形式。
成语出处:东汉 班固《汉书 武帝纪赞》:“孝武初立,卓然罢黜百家,表章《六经》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只要一种方式
繁体字形:罷黜百家
英文翻译:hundreds ousted , to keep the confucianism dominant
罢:[bà]1.停,歇:罢休。罢工。罢课。罢市。罢论(打消了打算)。罢笔(停止写作)。2.免去,解除:罢免。罢官。罢职。罢黜。3.完了,毕:吃罢饭。[pí]古同“疲”,累。[ba]同“吧”。
黜:降职;罢免;废除:黜退。罢黜。
百:表示很多:百草。百货。百科全书。百家争鸣。百花齐放。精神百倍。百闻不如一见。
家:[jiā]1.“傢”是“家伙”、“家具”、“家什”的“家”的繁体字。2.家庭的住所:回家。这儿就是我的家。我的家在上海。3.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:我找到营部,刚好营长不在家。4.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:农家。渔家。船家。东家。行(háng)家。5.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:专家。画家。政治家。科学家。艺术家。社会活动家。6.学术流派:儒家。法家。百家争鸣。一家之言。7.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:上家。下家。公家。两家下成和棋。8.谦辞,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:家父。家兄。9.人工饲养或培植的(跟“野”相对):家畜。家禽。家兔。家鸽。家花。10.姓。[jia]1.后缀。2.用在某些名词后面,表示属于那一类人:女人家。孩子家。姑娘家。学生家。3.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,指他的妻子(qī·zi):秋生家。老三家。[jie]用在修饰语后,相当于“地”、“的”,如“整天家、成年家”。
哎哟,你听说过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这成语吗?说白了,这就是汉武帝当年为了统一思想搞的大动作,把其他学派全摁下去,只让儒家一家独大。咱现在用这词儿,多半是形容某些领域里搞“一刀切”,容不得不同声音的情况。
举个栗子!比如公司里新领导一上台,非要把所有部门的工作流程全改成自己那套,还美其名曰“优化”,结果搞得老员工怨声载道——这不就是现代职场版的“罢黜百家”嘛!你品,你细品,是不是有内味儿了?
有人可能要问:“这成语和‘排除异己’有啥区别啊?”问得好!区别就在“系统性”三个字上。罢黜百家不是针对个人,而是整个体系的替代。就像火锅店老板突然宣布只准卖清汤锅,把麻辣、番茄、菌菇汤底全下架,这就叫“罢黜百家”,而不仅仅是不让某个厨师做菜。
不过话说回来,这事儿真的一无是处吗?倒也不见得。当年汉武帝搞这出,确实让国家意识形态统一了,社会稳定性蹭蹭涨。就像现在有些互联网大厂搞“中台战略”,把分散的技术架构收归统一管理,短期看确实提升了效率。但长期这么搞会不会失去创新活力?嘿嘿,这就要看掌勺人的火候把握了。
依我看呐,任何领域都得讲究个“生态平衡”。就像咱小区广场舞大妈和篮球少年争场地,与其让一方彻底消失,不如划时段分区域。老祖宗留下的成语固然精辟,但咱现代人用起来,得学会在“统一”和“多元”之间找动态平衡,你说是不?
最后提一嘴,现在有些自媒体搞信息茧房,算法只推你爱看的内容,这何尝不是数字时代的“罢黜百家”?要我说啊,咱得主动打破这种思维牢笼,多听听不同声音——毕竟未来的可能性,从来都不是单一选项能框住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