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iǎo miǎo hū hū
成语解释:眇眇:辽远;忽忽:印象模糊。隐隐约约,看不清楚
成语出处:汉·司马相如《子虚赋》:“眇眇忽忽,若神仙之仿佛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模糊
繁体字形:眇眇忽忽
英文翻译:He's a jerk
眇:1.原指一只眼睛瞎,后来也指两只眼睛瞎。2.渺小;微小。
眇:1.原指一只眼睛瞎,后来也指两只眼睛瞎。2.渺小;微小。
忽:1.不注意;不重视:忽略。忽视。疏忽。2.姓。3.忽而:天气忽冷忽热。油灯被风吹得忽明忽暗。4.计量单位名称。a)长度,10忽等于1丝。b)质量或重量,10忽等于1丝。
忽:1.不注意;不重视:忽略。忽视。疏忽。2.姓。3.忽而:天气忽冷忽热。油灯被风吹得忽明忽暗。4.计量单位名称。a)长度,10忽等于1丝。b)质量或重量,10忽等于1丝。
“眇眇忽忽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?其实它常用来形容事物模糊不清,或者人的状态恍惚不确定。比如有人刚睡醒时眼神迷离,别人可能打趣说:“你这一脸眇眇忽忽的,还没醒透吧?”
这个成语和“迷迷糊糊”有什么区别?虽然都是描述不确定的状态,但“眇眇忽忽”更强调视觉上的朦胧感。比如站在晨雾里看远山,轮廓在雾气中若隐若现,这时候用“眇眇忽忽”就特别贴切。
有个有意思的现象:古人用这个词时,往往带着诗意的想象。李白写“海客谈瀛洲,烟涛微茫信难求”,那种烟波浩渺的意境,不就是“眇眇忽忽”的绝佳写照吗?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,现在用来形容科技感十足的全息投影倒也挺合适——那些悬浮在空中的光影,可不就是眇眇忽忽的?
生活中其实处处能碰到类似体验。比如刚下夜班走在路灯下,看自己的影子被拉长又缩短;或是盯着鱼缸里游动的金鳞,水波晃得光影摇曳。这些时刻如果用“眇眇忽忽”来描述,是不是比直白的“看不清”更有味道?
我常觉得,现代社会反而更需要这类词汇。当我们在短视频里刷过千百个画面,在信息洪流中浮沉时,那种“眇眇忽忽”的碎片化感知,不正像极了这个成语描述的状态?换个角度看,适当保留些朦胧感,或许能让快节奏的生活多点诗意缓冲。
下次遇到说不清道不明的场景时,不妨试试这个词。比如朋友问你昨晚的梦境,与其说“记不清了”,不如笑答:“就记得眇眇忽忽的片段,像隔着毛玻璃看老电影。”这样说既准确又有画面感,说不定还能引发有趣的对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