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én bù fù tǐ
成语解释:形容心神不定。
成语出处:元·白朴《东墙记》第一折:“早是身体不快,又遇着这等人物,教我神不附体,何时是可也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惊慌等
繁体字形:神不坿軆
英文翻译:greatly frightened
神:1.宗教指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统治者,迷信的人指神仙或能力、德行高超的人物死后的精灵:神位。财神。无神论。多神教。2.神话中的人物,有超人的能力:料事如神。用兵如神。3.特别高超或出奇,令人惊异的;神妙:神速。神效。这事真是越说越神了。4.精神;精力:凝神。费神。聚精会神。双目炯炯有神。5.神气:神色。神情。瞧他那个神儿,准是有什么心事。6.聪明;机灵:瞧!这孩子真神。7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附:1.外加的;附带的:附录。附设。2.依靠:依附。附随。3.靠近;贴近:附近。附耳交谈。
体:[tǐ]1.人、动物的全身:身体。体重。体温。体质。体征(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)。体能。体貌。体魄(体格和精力)。体育。体无完肤。2.身体的一部分:四体。五体投地。3.事物的本身或全部:物体。主体。群体。4.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:固体。液体。体积。5.文章或书法的样式、风格:体裁(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,可分为诗歌,散文,小说,戏剧等)。文体(文章的体裁,如“骚体”、“骈体”、“旧体诗”)。字体。6.事物的格局、规矩:体系。体制。7.亲身经验、领悟:体知(亲自查知)。体味。身体力行(xíng)。8.设身处地为人着想:体谅。体贴。体恤。9.与“用”相对。“体”与“用”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,指“本体”和“作用”。一般认为“体”是最根本的、内在的;“用”是“体”的外在表现。[tī]〔体己〕a.家庭成员个人的私蓄的财物;b.亲近的,如“体己话”,亦作“梯己”。
“神不附体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玄乎,但它到底想表达什么呢?简单来说,就是形容一个人心神不宁、注意力涣散的状态。比如考试时盯着试卷却读不进题目,或者开会时明明在听却完全记不住内容,这时候用“他今天一直神不附体”就特别贴切。
。有人可能会问:这种状态和普通的走神有什么区别?其实成语更强调“持续性的异常”。比如小李熬夜追剧后第二天上班,连续把文件放错抽屉、开会记错时间,同事说“他今天神不附体似的”,这就不是偶尔分心,而是整个人都不在状态。
。这个成语在生活中怎么用才自然?关键要抓住“身体在但魂不在”的对比感。比如描述朋友失恋后的状态:“她坐在咖啡馆搅拌着冷掉的咖啡,眼神空洞得像橱窗模特——整个人神不附体的样子。”画面感立刻跃然纸上。
。值得注意的是,有些人会把这个成语误解为“魂飞魄散”的惊恐状态。其实两者完全不同,“神不附体”更多是迷茫而非恐惧。就像暴雨天忘记关车窗,等发现时座椅全湿了,这时候懊恼地拍脑袋说“我怎么这么神不附体”,就比用“惊慌失措”更准确。
。个人觉得这个成语特别适合现代生活。地铁里那些戴着降噪耳机却坐过站的年轻人,办公室里盯着电脑屏保发呆的白领,其实都在经历某种程度的“神不附体”。这种状态提醒我们:当身体与意识长期脱节时,或许该给自己按下暂停键了。
。下次遇到类似场景,不妨试试用这个成语。它就像个有趣的观察工具,能让我们更敏锐地捕捉生活中的微妙状态。毕竟语言不只是交流工具,更是理解世界的放大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