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qín
  • shòu
  • ruò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qín shòu bù ruò

成语解释:连禽兽不如。形容人格低下,品行极坏

成语出处: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95回:“海青乃能尽忠如此,彼张均、张洎辈,真禽兽不若矣!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指人丑恶

繁体字形:禽兽不若

英文翻译:Animals are different

禽兽不若的意思

禽:1.鸟类:家禽。飞禽。2.古代是鸟兽的统称:五禽(虎、鹿、熊、猿、鸟)戏。3.古又同“”。

兽:1.指哺乳动物,通常指有四条腿、全身生毛的:野兽。禽兽。走兽。2.比喻野蛮;下流:兽心。兽行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若:[ruò]1.如;好像:安之若素。欣喜若狂。若隐若现。旁若无人。若无其事。2.姓。3.如果: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;人若犯我,我必犯人。4.人称代词。你:若辈。[rě]见〖阿兰若〗、

成语评论

禽兽不若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连禽兽都比不上”,通常用来形容人的行为极其恶劣,突破了道德底线。比如有人看到老人摔倒却故意绕道走,甚至嘲讽对方“碰瓷”,这种行为就可以说:“见危不救还冷言冷语,简直禽兽不若。”
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用“禽兽”来比较?其实,古人认为动物虽无道德观念,但会遵循生存本能,比如乌鸦反哺、羔羊跪乳。如果人类连这种本能的善意都丧失,反而主动作恶,自然会被认为更低下。比如疫情期间有人伪造核酸检测报告,导致疫情扩散,这种行为就被网友痛批:“为一己之私祸害千万人,禽兽不若!”

再举个现代例子:网络暴力中,有人仅凭片面信息就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,甚至公开他人隐私。这种行为看似“不违法”,但造成的伤害可能比直接的肢体暴力更持久。曾有网友评论:“躲在屏幕后践踏他人尊严,比野兽撕咬更禽兽不若。”这句话点出了成语背后的核心——丧失人性的恶意,远比动物本能更可怕。

值得思考的是,这个成语不仅是批评,更是一种警示。我曾见过有人在地铁上霸占爱心专座,对需要帮助的孕妇视若无睹。当时一位阿姨摇头叹气:“年轻人啊,别活成禽兽不若的样子。”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——道德不是枷锁,而是让人区别于动物的光。与其说成语在贬低人性,不如说它寄托着对人性的期待:我们可以做得更好。

最后分享一个观察:许多“禽兽不若”的行为,往往源于同理心缺失。比如虐待动物、破坏公共设施等,本质上都是无视其他生命的价值。有位动物保护志愿者说过:“如果连对弱小生命的怜悯都没有,人又如何称得上‘万物之灵’?”这句话或许能帮我们更立体地理解这个成语——它不仅是道德评判,更是对人类文明底线的呼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