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gǒu
  • zhì
  • ruò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gǒu zhì bù ruò

成语解释:连猪狗都不如。比喻品行十分恶劣。彘:猪。

成语出处:荀况《荀子 荣辱》:“人也,下忘其身,内忘其亲,上忘其君,则是人也,而曾狗彘之不若也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

繁体字形:狗彘不若

英文翻译:Be more worthiless than pigs

狗彘不若的意思

狗:哺乳动物,种类很多,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,舌长而薄,可散热,毛有黄、白、黑等颜色。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,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,有的用来帮助打猎、牧羊等。也叫犬。

彘:古称猪为彘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若:[ruò]1.如;好像:安之若素。欣喜若狂。若隐若现。旁若无人。若无其事。2.姓。3.如果: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;人若犯我,我必犯人。4.人称代词。你:若辈。[rě]见〖阿兰若〗、

成语评论

狗彘不若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?它到底是什么意思?举个例子:古装剧里常看到百姓指着贪官骂:“你这人贪污赈灾粮,连狗和猪都不如!”这就是在用“狗彘不若”形容对方品德败坏到极点。

为什么用狗和猪作比较?其实这个成语源自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,古人认为狗能看家、猪能产肉,若有人连这点价值都没有,反而祸害他人,自然会被视为“不如畜生”。比如现代职场中,某主管挪用团队奖金买奢侈品,同事私下议论:“他这种行为真是狗彘不若。”

有人问:“这个成语会不会太夸张?”确实,它的杀伤力堪比“禽兽不如”。去年新闻报道某男子遗弃患病老母亲,邻居接受采访时说:“亲生子女做到这份上,狗彘不若啊!”这种场合使用既表达了强烈谴责,也符合传统文化中对孝道的重视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个成语自带“对比反差”效果。就像我们看到网红餐厅用过期食材,消费者怒评:“三十八块钱一碗的牛肉面用发霉的肉,狗彘不若!”这里不仅批评了行为,更通过价格与品质的悬殊对比强化了愤怒情绪。

个人认为,这类成语就像语言中的“红色警报灯”。虽然现代人更常说“太缺德”“没底线”,但“狗彘不若”在需要文化厚重感的场合——比如文学创作、历史剧台词中——仍具有不可替代的表现力。就像书法家不会因为有了打印机就放弃毛笔,我们在传承语言文化时也需要这样的“活化石”。

下次遇到突破道德底线的事情时,不妨想想这个成语。它提醒我们:人与动物的区别不在于强弱,而在于能否守住良知。当然,使用前要考虑对方的文化背景——毕竟不是所有人都熟悉文言词汇,别让好词成了伤人的冷箭。

狗彘不若的造句

  1. 造句 他这种行为卑劣的人,真是狗彘不若。
  2. 造句 这样一个狗彘不若的王爷,杜甫却偏偏对他怀念不已,并假借人民之口而加以歌颂。
  3. 造句 像他那种一贯踩着别人往上爬的人,真是狗彘不若。
  4. 造句 他这样陷害朋友,简直是狗彘不若.
  5. 造句 “中国人岂狗彘不若,将终帖然任人屠割耶?”终忧病交加,于9月14日悄然弃世。
  6. 造句 愤愤不平之余,笔者特意翻了成语词典,果然,除了那两个难听的成语外,尚有狗尾续貂,狗仗人势和狗彘不若,再有就是一句民谚: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