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ī xí shēng cháng
成语解释:指积弊已久,习以为常。
成语出处:晋 左思《三都赋》序:“且夫玉卮无当,虽宝非用;侈言无验,虽丽非经,而论者莫不诋讦其研精,作者大氐举为宪章,积习生常,有自来矣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人的习惯等
繁体字形:积習生常
英文翻译:Habitual
积:1.积累;聚集:积少成多。日积月累。积土成山。院子里积了不少水。2.长时间积累下来的:积习。积弊。3.中医指儿童消化不良的病:食积。奶积。捏积。这个孩子有积了。4.乘积的简称。
习:1.学习;复习;练习:自习。实习。习艺。修文习武。2.对某事物常常接触而熟悉:习见。习闻。习以为常。3.习惯:积习。恶习。相沿成习。4.姓。
生:1.生育;出生:胎生。卵生。生孩子。优生优育。生于北京。2.生长:生根。生芽。3.生存;活(跟“死”相对):舍生忘死。同生共死。4.生计:谋生。营生。5.生命:丧生。舍生取义。6.生平:一生一世。今生今世。7.具有生命力的;活的:生物。生龙活虎。8.产生;发生:生病。生效。惹是生非。9.使柴、煤等燃烧:生火。生炉子。10.姓。11.果实没有成熟(跟“熟”相对,下12.—13.同):生柿子。这西瓜是生的。14.(食物)没有煮过或煮得不够的:夹生饭。生吃瓜果要洗净。15.没有进一步加工或炼过的:生石膏。生铁。16.生疏:生人。生字。认生。刚到这里,工作很生。17.生硬;勉强:生凑(勉强凑成)。生搬硬套。18.很(用在少数表示感情、感觉的词的前面):生怕。生恐。生疼。19.某些指人的名词后缀:医生。20.某些副词的后缀,如“好生、怎生”等。
常:1.一般;普通;平常:常人。常识。常态。2.不变的;固定的:常数。冬夏常青。3.时常;常常:常来常往。我们常见面。4.指伦常:三纲五常。5.姓。
“积习生常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,但它说的其实是个很接地气的现象:习惯成自然,时间久了就成了固定的模式。比如有人每天下班后刷手机到凌晨,一开始可能只是“偶尔放松”,但几个月后,这种行为就成了“常规操作”,甚至会觉得“不熬夜反而不习惯”。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?
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办公室里有个同事总是习惯用纸质笔记本记录任务,哪怕公司推行了电子系统,他依然坚持手写。问起原因,他说:“用笔写记得更牢。”其实仔细想想,这可能并非因为纸笔真的更高效,而是长期形成的惯性让他对改变产生了心理阻力。这时候,“积习生常”就像一条隐形的绳索,看似温柔无害,却悄悄捆住了尝试新事物的手脚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习惯变成本能反应,难道全是坏事吗?”当然不是。比如司机遇到紧急情况时的刹车动作,或是医生在手术台上的规范操作,这些正向的“积习”反而能提升效率、规避风险。但关键问题在于:当环境变化时,我们能否主动区分“值得保留的习惯”和“需要打破的惯例”?就像用算盘的老会计刚开始接触Excel时可能会抵触,但一旦跨过适应期,工作效率反而能实现质的飞跃。
我曾在创业公司见过一个有趣的现象:团队初期形成的“中午集体点外卖”文化,在业务扩张后逐渐演变成耗时半小时的“点餐仪式”。后来有个新人提议改用订餐小程序,结果当天午饭时间缩短了40%。这让我意识到,很多“常规”并不存在绝对的正确性,只是缺少一个重新审视的契机。
那么如何避免被习惯绑架呢?个人经验是设置“重启按钮”。比如每季度整理一次工作流程,或者每年培养一个与现有习惯冲突的新爱好。这种有意识的“自我对抗”不仅能打破思维定式,还能增强对变化的适应力。毕竟在这个加速迭代的时代,保持弹性的生存智慧,或许比固守“积习”带来的安全感更重要。
下次当你发现自己脱口而出“我们向来如此”时,不妨停下来问一句:“这个习惯是帮我节省了精力,还是让我错过了更好的可能?”答案或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突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