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iè qiè sī yì
成语解释:窃窃:偷偷;私:私下;议:议论。背地里小声议论。
成语出处:清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:“一干人正在那里窃窃私议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谓语;用于人小声说话
繁体字形:竊竊私議
英文翻译:mutter to each other
窃:1.偷;用阴谋手段夺取:行窃。窃位。2.暗中;偷偷地:窃听。窃窃私语。3.谦辞。称自己:窃以为。
窃:1.偷;用阴谋手段夺取:行窃。窃位。2.暗中;偷偷地:窃听。窃窃私语。3.谦辞。称自己:窃以为。
私:1.属于个人的或为了个人的(跟“公”相对):私事。私信。私有。2.自私(跟“公”相对):私心。大公无私。3.暗地里;私下:私访。窃窃私语。4.秘密而不合法的:私货。私盐。私通。
议:1.讨论;商量:自报公议。2.意见:建议。提议。3.评论:物议。无可非议。
“窃窃私议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神秘感?比如在办公室茶水间,同事A突然压低声音对同事B说:“你知道吗?听说市场部要裁员……”这时两人眼神交汇、身体微微前倾的样子,就是典型的“窃窃私议”。这种场景下,成语既描绘了动作的隐蔽性,又暗含了信息可能未被完全证实的特质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和“交头接耳”有什么区别?其实两者都描述小声说话,但“窃窃私议”更强调讨论内容的敏感性。比如教室里,当老师宣布下周突击考试时,后排学生立刻凑近彼此开始小声讨论,这时候用“窃窃私议”就比“交头接耳”更贴切,因为它传递了话题带有的紧张感。
有趣的是,这种行为模式其实反映了人类社交的某种本能。在家族聚会上,亲戚们看到表妹带着新男友出现,总会有人用胳膊肘碰碰旁边人开始低声讨论。这种场景里,“窃窃私议”既是信息传递的方式,也是社交关系的粘合剂——通过分享“秘密”拉近距离。
不过换个角度看,过度依赖这种沟通方式可能存在问题。比如在小区业主群里,当有人突然说“听说物业要涨管理费”,很快各种版本的“窃窃私议”就会满天飞。这时候如果能主动求证而非私下揣测,或许能避免很多误会。这也提醒我们:成语背后的行为模式本身并无对错,关键在于使用者如何把握分寸。
数字化时代给这个成语注入了新内涵。微信群里那些仅对部分人可见的“小声bb”,或是朋友圈仅特定分组可见的吐槽,本质上都是“窃窃私议”的电子版延伸。有意思的是,这种古老的人际互动方式在虚拟空间反而变得更加隐蔽和普遍,这或许印证了某种亘古不变的人性需求——对安全表达空间的永恒追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