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iè zān zhī chén
成语解释:簪:簪子。比喻拥有一种微末技能可以排除危难的人
成语出处:汉·王充《论衡·逢遇》:“亦有以遇者,窃簪之臣,鸡鸣之客是也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竊簮之臣
英文翻译:The official who stole the hairpin
窃:1.偷;用阴谋手段夺取:行窃。窃位。2.暗中;偷偷地:窃听。窃窃私语。3.谦辞。称自己:窃以为。
簪:1.簪子,旧时用来别住头发的一种饰物。用金属、玉石、骨头等制成。2.插;戴:簪花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臣:1.君主时代的官吏,有时也包括百姓:忠臣。君臣。2.官吏对皇帝上书或说话时的自称。3.姓。
“窃簪之臣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,但它背后藏着有趣的故事。先举个例子:某公司提拔了一位资历浅但会讨领导欢心的员工当主管,结果团队业绩一落千丈。同事私下议论:“这就是典型的窃簪之臣啊,光会戴高帽子,干不了实事。”
问题来了:为什么古人会用“簪子”来比喻这类人呢?原来在古代,簪子是官员身份的象征。故事出自《韩非子》,讲一个偷簪子的小贼被重用,结果误了大事。成语核心在说:靠小聪明或偶然机会上位的人,如果缺乏真本事,反而可能坏事。
现代职场里,这样的现象依然存在。比如刚毕业的小张因为PPT做得好被破格升职,但管理团队时手忙脚乱。不过换个角度看,这成语也在提醒我们:机会降临时,快速提升能力才是关键。就像老话说的“打铁还需自身硬”,光有簪子不够,得练出真功夫。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其实留了个“后门”。历史上真有“窃簪之臣”逆袭的例子。北宋的王安石年轻时也被讥讽为“只会写文章的窃簪者”,但他后来推动变法,证明了自己。这说明:标签可以撕掉,关键在于持续成长。
现在很多企业开始重视“潜力股”培养机制。某科技公司有个特别规定:所有破格提拔的员工必须接受为期半年的“能力补课”。这种做法既给了新人机会,又规避了“窃簪之臣”的风险,算得上是古今智慧的融合创新。
最后留个思考题:如果你突然被放到超出能力的位置,会选择拼命掩饰不足,还是主动充电补短板?答案或许藏在成语的现代解读里——簪子可以暂时借来戴,但想要戴得稳,终究得长出能承重的脖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