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bū táo zhī chén
成语解释:逃亡的罪臣。
成语出处:汉 荀悦《汉纪 成帝纪》:“以单于屈体称臣奉使朝贺,无有二心,而今反受其逋逃之臣,是贪一夫之得,而失一国之心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逃犯
繁体字形:逋逃之臣
英文翻译:fugitive guilty officials
逋:1.逃亡:逋逃。2.拖欠:逋欠。
逃:1.逃跑:追歼逃敌。2.躲避:逃荒。逃学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臣:1.君主时代的官吏,有时也包括百姓:忠臣。君臣。2.官吏对皇帝上书或说话时的自称。3.姓。
哎呦喂!说到“逋逃之臣”这成语,可能有些小伙伴会觉得陌生。不过别慌,咱先看个例子:“明朝末年,那些贪腐的官员成了朝廷的逋逃之臣,连军饷都敢卷款跑路。” 你看,这不就是字面意思——逃跑的臣子嘛!
等等,这词儿到底啥来头? 说白了,“逋逃”本意是逃亡躲债,加上“之臣”就特指那些犯事儿的官员脚底抹油开溜。历史上这类人可不少见,像北宋的蔡京被贬时连夜跑路,活脱脱的经典案例。
不过你可能会问:“现在还有逋逃之臣吗?” 嘿,还真别说!前阵子新闻里某公司高管挪用公款后人间蒸发,这不就是现代版的逋逃之臣吗?只不过现在不用骑马跑路,改坐头等舱了。
话说回来,这成语给咱们啥启示呢?依我看啊,逃避责任这事儿从古到今都没断过。就像咱身边那些甩锅侠,项目搞砸了立马装鸵鸟,跟古代的逋逃之臣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。
不过咱得往好处想不是?现在法治社会可没古代那么好混了。你看那些外逃贪官,最后不还是被红通令追得满地球跑?所以说啊,遇到问题别当逋逃之臣,勇敢面对才能破局嘛!
最后唠句实在的,这成语虽然听着老派,但细品起来全是人生智慧。就像老话说的“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”,该扛的责任迟早得扛,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