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īn pí lì jìn
成语解释:筋:筋骨;疲:疲劳;尽:完。形容非常劳累;力气已经用尽。也作“力尽筋疲”。
成语出处:宋 司马光《道傍田家》:“筋疲力尽不入腹,未议县官租税促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、补语;
繁体字形:筋疲力儘
英文翻译:Exhausted
筋:1.肌腱或骨头上的韧带:筋骨。2.口语称皮下的静脉管:青筋。3.肌肉的旧称。4.像筋的东西:叶筋。钢筋。
疲:1.身体劳累的感觉:疲乏。疲倦。疲劳。疲惫。疲敝。精疲力尽。2.懈怠,不起劲:疲塌。疲软。
力:1.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,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和发生形变的外因。力有三个要素,即力的大小、方向和作用点。2.力量;能力:人力。物力。目力。脑力。药力。理解力。说服力。战斗力。3.特指体力:大力士。四肢无力。用力推车。4.尽力;努力:力争上游。维护甚力。5.姓。
尽:[jìn]所有的:尽数。尽人皆知。[jǐn]1.力求达到最大限度:尽早。尽着平生的力气往外一推。尽可能地减少错误。2.(有时跟“着”连用)表示以某个范围为极限,不得超过:尽着三天把事情办好。3.(有时跟“着”连用)让某些人或事物尽先:先尽旧衣服穿。单间房间不多,尽着女同志住。4.用在表示方位的词前面,跟“最”相同:尽前头。尽北边。5.尽自:这些日子尽下雨。事情已经过去了,尽责备他也无益。
“筋疲力尽”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?先看个例子:小张连续加班两周后,瘫在办公椅上说:"这个项目终于搞定了,我现在真是筋疲力尽。"这时候同事递给他一杯热茶,他连抬手接的力气都没有。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真实?现代职场人谁没经历过这种被掏空的感觉呢?
为什么会产生筋疲力尽的状态?举个学生党的例子:小王为了考研每天学习14小时,有天背单词时突然把"abandon"连续写了二十遍还没察觉。这种机械重复的状态,正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。就像手机开省电模式时,我们是不是也该给自己开启低能耗状态?
有没有积极应对的方法?看李阿姨的故事:她退休后参加社区舞蹈队,第一次排练就把自己累得直不起腰。但三个月后,她不但能完整跳完三支舞,还能顺路去买菜。这说明合理安排运动量,循序渐进才是关键。就像充电宝不能边充边用,人也要学会动态调节精力。
不同年龄层都会遇到这个状况。小学生萌萌参加完运动会,回家直接趴在玄关地毯上睡着;程序员老周调试代码到凌晨三点,发现键盘上的字母都在跳舞。这些生动案例告诉我们,筋疲力尽不是软弱的表现,而是身体在提醒:该给自己按下暂停键了。
我个人觉得,与其把"筋疲力尽"看作负面状态,不如当作健康检测器。就像汽车仪表盘的警示灯,提醒我们该进服务站检修。下次感到体力透支时,不妨试试"五分钟修复法"——闭上眼睛深呼吸五次,想象自己在给精神电池充电,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恢复效果。
最后分享个观察:公园里晨跑的大爷常说"累得痛快",这和年轻人的"累成狗"形成有趣对比。或许对待疲惫的态度,才是区分"筋疲力尽"和"酣畅淋漓"的关键。就像登山时的喘息,有人觉得是折磨,有人当作征服高峰的勋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