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īn pí lì jié
成语解释:筋:筋骨;疲:疲劳。形容非常疲乏
成语出处:唐 元稹《有酒》诗:“精卫衔芦塞海溢,枯鱼喷沫救池燔。筋疲力竭波更大,鳍焦甲裂身已干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非常疲乏
繁体字形:筋疲力竭
英文翻译:be used up
筋:1.肌腱或骨头上的韧带:筋骨。2.口语称皮下的静脉管:青筋。3.肌肉的旧称。4.像筋的东西:叶筋。钢筋。
疲:1.身体劳累的感觉:疲乏。疲倦。疲劳。疲惫。疲敝。精疲力尽。2.懈怠,不起劲:疲塌。疲软。
力:1.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,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和发生形变的外因。力有三个要素,即力的大小、方向和作用点。2.力量;能力:人力。物力。目力。脑力。药力。理解力。说服力。战斗力。3.特指体力:大力士。四肢无力。用力推车。4.尽力;努力:力争上游。维护甚力。5.姓。
竭:1.尽:竭力。力竭声嘶。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。2.干涸:枯竭。山崩川竭。3.姓。
早上七点,小王瘫坐在办公室转椅上,眼皮像灌了铅似的往下坠。连续三周每天工作16小时后,他感觉整个人像被抽干水的海绵——这就是典型的「筋疲力竭」。你可能会问:这种状态只是身体累吗?其实不然,长期高压下连大脑都会像老旧的电脑,明明想处理文档,光标却总在屏幕上打转。
菜市场里,张阿姨把最后一筐土豆搬上摊位时,扶着腰直喘粗气。她望着熙攘的人群突然想:人为什么会把自己逼到极限?答案藏在现代社会的「隐形鞭子」里。我们总被「再坚持一下」的念头驱使,就像手机只剩1%电量还硬要开导航,结果往往事与愿违。
运动员李明的训练日志记录着有趣现象:周三完成突破性训练后,周四反而连常规动作都做不好。这恰好说明「筋疲力竭」的修复价值——就像土地需要休耕期,人的精力系统也遵循「耗尽-再生」的循环规律。与其说这是弱点,不如看作身体自带的智能报警器。
有人疑惑:这种状态能预防吗?观察幼儿园小朋友就知道答案。他们玩积木时全神贯注,累了就跑去玩滑梯,这种本能调节正是成年人丢失的生存智慧。办公室白领不妨试试「番茄工作法」,每专注25分钟就离开工位接杯水,看似零碎的中断反而能维持整体续航力。
黄昏的公园长椅上,退休教师老陈看着慢跑的青年们感慨:年轻时总觉得「拼命」是美德,现在才懂「留白」的艺术。这话让我想起毛笔字的奥妙——笔画的力道不在墨迹浓淡,而在飞白处的呼吸感。适度保留余力不是懈怠,恰是对生活更深的掌控。
窗外的晚霞染红天际线时,不妨放下待办清单问问自己:今天有没有给身心留出充电的接口?真正的效率从来不是榨干最后一滴精力,而是像交响乐指挥那样,懂得在恰当处收放自如。毕竟明天太阳升起时,我们希望迎接它的是蓄满能量的笑容,而不是强撑的眼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