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ǎn sī shǔ mǐ
成语解释:简择丝缕,查点米粒。比喻工作琐细。
成语出处:孙诒让《〈札迻〉自叙》:“凡所考论,虽复简丝数米,或涉琐眉,于作述闳旨未窥百一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
繁体字形:簡絲數米
英文翻译:Simple silk several meters
简:1.简单(跟“繁”相对):简便。简体。言简意赅。删繁就简。2.使简单;简化:精简。精兵简政。3.姓。4.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:简札。简册。竹简。5.信件:书简。小简。6.选择(人才):简拔。简选。
丝:1.蚕吐的像线的东西,是绸缎的原料。2.像丝的东西:粉丝。尼龙丝。3.形容极小,细微:丝毫。一丝不苟。4.市制长度、质量单位。10丝为1毫。
数:[shù]1.数目:次数。数额。2.几;几个:数次。数日。3.天数;命运:气数。在数难逃。4.表示事物的量的基本数学概念。由于生产实践对计数和测量的需要,首先产生了自然数(正整数),后又逐渐产生了分数、零、无理数、负数、虚数等。5.一种语法范畴。表示名词、代词所指事物的数量。6.指数学:数理化。[shǔ]1.点算:数数(shù)。数不清。2.比较起来最突出:数得上。数一数二。3.责备;列举错误:数说。数落。[shuò]屡次:频数。
米:1.谷类或其他植物去了皮或壳的种子。特指稻米:小米。花生米。米饭。2.长度单位。1米等于光在真空中1/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所经路径的长度。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单位之一。
“简丝数米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些陌生,它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呢?其实,它描述的是一个人做事过于纠结细节,就像把一根丝线拆开数、一粒粒米分开数一样,虽然认真,但可能显得效率低下。比如有人为了整理一份报告,反复调整字体颜色和标点符号,却耽误了核心内容的完善——这种“简丝数米”式的过度完美主义,反而容易让人迷失重点。
为什么人们会用这个成语来比喻“抓小放大”的行为呢?试想一个厨师做菜时只顾摆盘雕花,却忘了把控火候;或者一个团队开会时争论PPT动画效果,而忽略了方案的实际可行性。这些场景都像“简丝数米”的具象化体现——细节需要关注,但永远不该盖过主线的优先级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注重细节难道不是优点吗?”当然,关键要看场景。组装精密仪器必须“简丝数米”,但日常沟通若纠结于每个用词的语气助词,反而会造成沟通障碍。就像我曾遇到一位同事,每次发邮件都要检查十遍标点符号,结果重要信息常常延迟发送,这种过度谨慎反而影响了工作效率。
如何在细致和效率间找到平衡点?个人认为可以尝试“关键点放大镜”策略:对核心环节保持“简丝数米”的严谨,比如手术前的器械清点;而对非核心事务采用“抓大放小”原则,比如内部会议记录的格式规范。就像画家作画时,对人物眼睛的刻画需要毫厘不差,而背景的树叶只需勾勒轮廓即可。
现代职场中,这个成语还能引申出新的启示。当处理多线程任务时,不妨先给事项标注“需要简丝数米”和“允许粗线条处理”两类标签。比如数据分析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,而团队聚餐的餐厅选择只需确定大致方向。这种分类管理法既能保证质量,又能避免陷入细节沼泽。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的逆向应用也值得思考。当我们需要培养耐心或训练观察力时,主动进行“简丝数米”式的练习反而有益处。比如文物修复师逐根清理丝织品纤维,茶艺师数着秒表控制冲泡时间——特定场景下的“简丝数米”恰恰是专业精神的体现。关键在于判断何时该切换思维模式。
或许未来我们该重新定义这个成语的价值。在人工智能批量处理重复性工作的时代,人类独有的“简丝数米”能力——那些需要细腻感知和主观判断的细节处理——反而会变得更具竞争力。就像机器可以快速数米,但只有人类能辨别哪粒米更适合用来酿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