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ū chán bù qīng
成语解释:纠结缠绕在一起;理不清楚。形容纷乱;使人不易分辨清楚。
成语出处:清 魏子安《花月痕》第25回:“秋痕叹道:‘你如今一请就来,往后又是纠缠不清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谓语、宾语;含贬义
繁体字形:糾纏不清
英文翻译:become entangled in
纠:1.缠绕:纠纷。纠缠。2.姓。3.集合:纠合。纠集。4.纠正:纠偏。有错必纠。
缠:1.缠绕:缠线。用铁丝缠了几道。2.纠缠:琐事缠身。胡搅蛮缠。3.应付:这人真难缠,好说歹说都不行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清:1.洁净;清澄。与“浊”相对:清波。2.清楚;明白:分清敌我。说清道理。3.查点:清仓。4.寂静:清幽。5.尽;完;一点不留:清除。6.不贪污:清廉。7.朝代名(1644—1911)。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。1616年(明万历四十四年)女真族努尔哈赤在中国东北部建立后金政权。1636年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。1644年明亡,清世祖爱新觉罗·福临入关,定都北京,逐步统一全国。1911年(清宣统三年)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,结束了两千年来的君主制度。
生活中,我们常遇到「纠缠不清」的情况。比如朋友借钱未还却频繁找你帮忙,明明该直说却绕着弯子解释,这种既想维持关系又怕伤和气的状态,像一团打结的毛线,越扯越难解开。
有人问:为什么「纠缠不清」的情况总让人心累?关键在于关系中存在未明确处理的矛盾。就像两条缠绕的耳机线,如果只靠摇晃试图分开,反而会让死结更紧。这时候需要暂停拉扯,找到关键节点逐个处理。
职场中也常见类似现象。同事把合作项目做成「踢皮球游戏」,责任归属模糊导致进度停滞。我曾参与过这样的项目,后来牵头组织会议,用白板画出任务流程图,把灰色地带标注成彩色模块,问题立刻变得可视——原来大家不是故意推诿,而是对流程理解存在偏差。
「纠缠不清」有时源于过度包容。有位读者分享经历:邻居总把快递堆在她家门口,每次沟通对方都诚恳道歉却继续如此。直到她明确说「周日下午三点前必须取走」,并真的在超时后把包裹移到物业,纠缠半年的问题三天就解决了。划清界限不等于冷酷,反而是对双方的尊重。
观察发现,数字化时代让「纠缠不清」有了新形态。社交媒体上的争论常常陷入「为反驳而反驳」的怪圈,观点碰撞变成情绪缠斗。有次我在技术论坛看到两人争论编程语言优劣,持续二十楼后突然有人插话:「你们说的其实是同一件事的不同应用场景」,这句话如同剪刀,瞬间剪断了无效缠绕的对话。
处理纠缠的核心在于建立「问题转化机制」。就像整理杂乱的房间,与其对着满地物品发愁,不如先给所有东西分类:当下要用的、可收纳的、需丢弃的。去年帮亲戚调解遗产纠纷时,我们抛开情感因素,把房产、存款、收藏品分开讨论,用Excel表格量化分配方案,原本吵了三周的矛盾两天就达成共识。
遇到纠缠不清的状况时,不妨试试「第三视角观察法」。想象自己是拿着摄像机的纪录片导演,把当前场景拆解成人物关系图、矛盾触发点、潜在解决方案三个镜头组。这个方法帮我成功解决过团队内的绩效考核争议——当所有人跳出具体得失看系统漏洞时,解决方案自然浮现。
最后要提醒的是,某些表面看似的纠缠,实则是事物发展的必经阶段。就像春蚕结茧,外人看来是作茧自缚,实则是蜕变的准备过程。遇到解不开的结时,给时间留点空间,或许比强行快刀斩乱麻更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