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uì shēng zhuàng wù
成语解释:绘:描摹,形容;状:描摹。对事物的描绘
成语出处:鲁迅《中国小说史略》第27篇:“《三侠五义》及其续书,绘声状物,甚有平话习气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用于写作等
繁体字形:绘声状物
英文翻译:To paint a sound
绘:画:描绘。绘画。
声:1.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:锣声。大声。2.说话;语言:不声不响。呼声。3.宣布;陈述:声明。声讨。4.名誉:声望。名声。5.声母:声韵。双声。6.声调:第一声。去声。7.量词。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:连喊三声。
状:1.形状;样子:状态。奇形怪状。2.情况:状况。病状。罪状。3.陈述或描摹:状语。不可名状。4.陈述事件或记载事迹的文字:供状。行状。5.指诉状:状纸。告状。6.褒奖、委任等文件:奖状。委任状。
物:1.东西;事物:动物。货物。物质。物尽其用。2.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:物议。待人接物。3.内容;实质:言之有物。空洞无物。4.姓。
什么是"绘声状物"的成语?简单说就是用文字把声音和物体"画"出来。比如"叮咚作响"这个词,读着读着耳边好像就响起了水滴声。这种成语就像随身携带的录音笔,随时能在文字里回放真实世界的声音和画面。
举个具体例子,"如雷贯耳"这个词怎么用?想象你站在演唱会前排,架子鼓敲响的瞬间,整个胸腔都在震动——这时候说"鼓声如雷贯耳",是不是比单纯说"声音很大"更有冲击力?这种成语自带3D环绕效果,能让读者用想象力"听见"文字里的声音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人还需要这些老成语吗?其实短视频里"叮咚"的提示音、直播时"哗哗"的点赞特效,本质上都是新时代的"绘声状物"。成语里的"淅淅沥沥"形容小雨,和手机天气APP里的雨声图标,用的其实是同一种创作思路。
再看"银装素裹"这个成语。北方朋友看到这个词,眼前马上会浮现积雪覆盖房檐的画面,南方朋友可能联想到蛋糕上的糖霜。同一个成语在不同人脑海里会触发不同的记忆画面,这种开放性正是文字的魅力所在。就像用同一把钥匙,能打开千万把不同的记忆锁。
现在大家刷手机时习惯用表情包,但成语其实是更高级的"文字表情包"。当你想形容笑声时,"咯咯"显得俏皮,"哈哈"太过直白,而"忍俊不禁"这四个字既保留了画面感,又添了层克制的趣味。这种微妙的层次感,是单纯拟声词难以替代的。
换个角度看,会"绘声状物"的成语就像文字界的AR技术。它们不需要VR眼镜,就能在读者眼前叠加虚拟影像。下次读到"虎啸龙吟",不妨试着闭上眼睛——或许真的能听见远古的吼声在耳膜上轻轻震颤。这种穿越时空的共鸣,不正是文字最神奇的魔法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