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ué
  • ér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ué jū ér qù

成语解释:绝裾:扯断衣襟。形容离去的态度十分坚决。

成语出处:南朝 宋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尤悔》:“温公初受,刘司空使劝进,母崔氏固驻之,峤绝裾而去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谓语;形容离去的态度十分坚决

繁体字形:絶裾而去

英文翻译:Go without a train

绝裾而去的意思

绝:1.断:隔绝。络绎不绝。2.穷尽;净尽;没有出路的:绝望。弹尽粮绝。绝境。3.副词。1.极:绝大多数。绝妙。2.全然;绝对:绝无其事。4.独一无二的:绝技。5.气息中止;死亡:气绝。悲痛欲绝。6.绝句:七绝。

裾:1.衣服的大襟。2.衣服的前后部分。
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
去:1.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(跟“来”相对):去路。去向。从成都去重庆。他去了三天,还没回来。2.离开:去国。去世。去职。去留两便。3.失去;失掉:大势已去。4.除去;除掉:去病。去火。去皮。这句话去几个字就简洁了。5.距离:两地相去四十里。去今五十年。6.过去的(时间,多指过去的一年):去年。去秋(去年秋天)。去冬今春。7.婉辞,指人死:他不到四十岁就先去了。8.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时用“去”,表示到说话人所在地参与某件事时用“来”。9.的“去”可以一前一后同时用,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:他去听报告去了。10.用在“大、多、远”等形容词后,表示“非常…”,“…极了”的意思(后面加“了”):这座楼可大了去了!。他到过的地方多了去了!⑿去声:平上去入。11.扮演(戏曲里的角色):在《断桥》中,他去白娘子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:拿去。捎去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的继续等:信步走去(=过去)。让他说去(=下去)。一眼看去(=上去)。

成语评论

你有没有听过“绝裾而去”这个成语?比如在职场中,同事突然把文件往桌上一摔:“这项目我退出!”说罢转身就走,连衣角都带着风。这可不就是现代版的“绝裾而去”?

有个朋友跟我讲过他的经历:团队讨论方案时,负责人坚持要加个明显不靠谱的营销活动。他苦劝半小时无果,最后直接起身离场:“你们继续,这浑水我不蹚了。”后来项目果然暴雷,但那份决绝反而让领导重新审视了他的专业判断。

有人会问:这和普通辞职有什么区别?关键在于“绝”的力道。就像古时候名士甩开拽着衣角的手,连布料撕裂声都带着态度。去年我们公司技术总监的离职就是典型案例——当董事会第三次否决安全升级方案时,他连辞职信都没写,直接在会议室投影仪上敲了句“道不同不相为谋”就转身离开。

不过要注意分寸感。我见过实习生因为外卖被同事误拿,当场摔工牌走人。这种小题大做的“绝裾”只会让人觉得幼稚。真正的决绝应该像外科手术,既快又准,比如投资人发现创始团队数据造假时,确实需要当机立断抽身止损。

有个有趣的现象:现代人用这个成语时,常常伴着键盘敲击声。就像上周热搜事件,那个设计师发现作品被甲方抄袭,直接在社交平台甩出对比图配文“恕不奉陪”,瞬间收获十万点赞。数字时代的“绝裾而去”,连衣袂翻飞的画面都变成了像素瀑布。

说到这,想起父亲讲过八十年代的故事。他师傅发现厂里偷工减料,直接当着质检科的面把工作服撕了个口子。布条撕裂的刺啦声,比现在微信拉黑更有冲击力。这种充满物理质感的决绝,在当下云端办公时代反倒成了稀缺品。

其实适度运用这个成语挺提气场。上次部门会议,当有人提议要压缩产品测试周期时,测试组长把钢笔往本子上一拍:“诸位要是这么玩,我现在就写辞呈。”霎时全场寂静——你看,有时候“绝裾而去”未必要真走,摆出姿态就能扭转局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