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ān shé bì kǒu
成语解释:缄舌:闭着嘴。闭着嘴不说话
成语出处:元·亢文苑《一枝花·为玉叶儿作》:“看别人眼铺眉,笑自己的缄舌闭口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指闭着嘴不说话
繁体字形:缄舌閉口
英文翻译:Shut up
缄:封闭(常用在信封上寄信人姓名后):王缄。上海刘缄。
舌:1.像舌头的东西:帽舌。火舌。2.铃或铎中的锤。
闭:1.关;合:闭门。闭目养神。把嘴闭上。2.堵塞不通:闭气。闭塞。3.结束;停止:闭会。闭经。4.姓。
口:1.嘴。2.出入通过的地方:门口。海口。3.特指港口。也特指长城的关口:转口。出口转内销。口外。古北口。4.行业;系统;专业方向:对口支援。文教口。专业不对口。5.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:碗口儿。瓶子口儿。6.指人口:户口。拖家带口。7.指口味:口重。8.破裂的地方:裂口。疮口。9.刀剑等的锋刃:刀卷口了。10.骡、马、驴等的年龄(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):这匹马六岁口。11.量词。用于人,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:三口人。一口猪。两口缸。
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"缄舌闭口"?想象这样的场景:家庭聚餐时亲戚问起你的工资,你只是笑着转移话题。这种选择性的沉默,其实是在保护自己的隐私边界。
有人可能会问:保持沉默会不会显得不真诚?其实不然。比如同事在会议上激烈争论时,你观察到领导已面露不悦,这时选择"缄舌闭口"反而能避免火上浇油。我常觉得,真正的沟通智慧在于知道何时开口,何时收声。
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有何新解?当朋友向你倾诉时,比起急着给建议,"缄舌闭口"地倾听往往更能让对方感到被尊重。去年有位咨询者告诉我,正是这种"不说之说"的陪伴,帮她度过了人生低谷。
为什么古人要强调"闭口"的重要性?试想古代朝堂之上,一句不当言论可能招致杀身之祸。虽然现代社会宽容许多,但在网络发言前"缄舌闭口"三秒钟,仍能有效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误会。我注意到,越是善于管理表达欲的人,越容易建立可靠的形象。
缄默与冷漠的界限在哪里?关键在于动机。看到老人摔倒选择"缄舌闭口"绕道而行是冷漠,而在不了解真相时不对网络传言跟风评论,则是负责任的沉默。真正的善意沉默,应该像撑在他人头顶的伞——不说话,却默默守护。
茶水间的八卦时间,你发现话题转向对某同事的人身攻击。轻轻放下茶杯说"我还有个会议要准备",这样的"缄舌闭口"既保持了职场分寸,又不违背内心原则。有时候,语言之外的行动更能表明立场。
信息爆炸的时代,我们或许更需要这种传统智慧。当所有人都在抢着发声时,懂得适时"缄舌闭口"的人,反而能为重要时刻积蓄表达的力量。就像交响乐中的休止符,沉默本身也是语言的重要组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