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luó
  • zhī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luó zhī yī mù

成语解释:网之一孔。比喻局部在整体中才能起其作用;脱离了整体,局部便不起作用。

成语出处:《淮南子 说山训》:“有鸟将来,张罗而待之,得鸟者罗之一目也。今非昔比为一目之罗,则无时得鸟矣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;用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

繁体字形:羅之一目

英文翻译:A glance

罗之一目的意思

罗:1.捕鸟的网:罗网。天罗地网。2.张网捕(鸟):门可罗雀。3.招请;搜集:罗致。网罗。搜罗。4.陈列:罗列。星罗棋布。5.一种器具,在木框或竹框上张网状物,用来使细的粉末或流质漏下去,留下粗的粉末或渣滓:绢罗。铜丝罗。把面过一次罗。6.过罗:罗面。把面再罗一过儿。7.质地稀疏的丝织品:罗衣。罗扇。轻罗。绫罗绸缎。8.姓。9.用于商业,12打(144件)为1罗。[英gross]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一:1.最小的正整数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同一:咱们是一家人。你们一路走。这不是一码事。3.表示另一:番茄一名西红柿。4.表示整个;全:一冬。一生。一路平安。一屋子人。一身的汗。5.表示专一:一心一意。6.表示动作是一次,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,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。a)用在重叠的动词(多为单音)中间:歇一歇。笑一笑。让我闻一闻。b)用在动词之后,动量词之前:笑一声。看一眼。让我们商量一下。7.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,表示先做某个动作(下文说明动作结果):一跳跳了过去。一脚把它踢开。他在旁边一站,再也不说什么。8.与“就”配合,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:一请就来。一说就明白了。9.一旦;一经:一失足成千古恨。10.“一”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,如“十一、一一得一”,在去声字前念阳平,如“一半、一共”,在阴平、阳平、上声字前念去声,如“一天、一年、一点”。本词典为简便起见,条目中的“一”字,都注阴平。11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
目:1.眼睛:有目共睹。历历在目。2.网眼;孔:八十目筛。一方寸的网上,竟有百目之多。3.看:目为奇迹。4.大项中再分的小项:项目。细目。5.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,每一群叫一目,如鸟纲分为雁形目、鸡形目、鹤形目等,松柏纲分为银杏目、松柏目等。目以下为科。6.目录:书目。药目。剧目。7.名称:题目。名目。8.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,一个点为一目: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。9.姓。

成语评论

罗之一目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儿陌生?其实它更像是“一目之罗”的变体表达,核心意思都在说“一张网的一个孔”——单独看时似乎毫无用处,但组合起来才形成捕鱼的工具。咱们先举个现实中的例子:你见过建筑工地的脚手架吗?每一根钢管单独摆在仓库里时,你会觉得它毫无价值;但当它们被组装成纵横交错的支撑结构时,瞬间就变成了能承载工人安全的生命线。

有人可能要问:为什么这个成语总强调局部与整体的关系?去年参加马拉松接力赛的经历给了我答案。当我握着接力棒独自奔跑时,总觉得自己的2公里微不足道,可当所有队员的里程数叠加成42.195公里的完整赛道时,突然明白每个“微不足道”都是构成奇迹的必经环节。

在博物馆见过青铜器修复过程吗?那些残缺的碎片就像成语里的“一目”,修复师的工作不是简单填补空缺,而是通过残片还原器物承载的文化密码。这种思维转换特别有意思——当我们不再执着于“这个局部有没有用”,而是思考“它能为整体创造什么价值”时,世界就会呈现出全新的样貌。

现代职场里这个道理尤其明显。我们团队最近完成的智能家居项目,交互设计师的圆角按钮、程序员的代码模块、测试工程师的BUG记录,单独看都是零散的“网眼”,但组合起来就成了让老人也能轻松操作的智能系统。这让我联想到海洋中的发光浮游生物——单体的微光几乎看不见,群体的闪烁却能照亮整片海域。

有个有趣的矛盾现象: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想当“关键先生”,但真正推动变革的往往是无数普通人的协同创造。就像维基百科的词条编辑,每次微小的修正都在编织知识的巨网。下次当你觉得自己的工作平淡无奇时,不妨想象自己正在为某个更大的图景编织经纬线。

最后留个思考题:如果把“罗之一目”倒过来看,当整体结构已经存在时,新增的每个网眼是让渔网更牢固还是更脆弱?这个答案或许会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,但确定的是——理解局部与整体的动态关系,永远是把握事物本质的钥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