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lǎo
  • chéng
  • zhī
  • jià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lǎo chéng zhī jiàn

成语解释:老成:阅历多而练达世事。老练而周到的见解

成语出处: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17卷:“不想今日原从这着,可见老成之见,大略相同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;用于观点等

繁体字形:老成之見

英文翻译:Mature view

老成之见的意思

老:1.年岁大(跟“少、幼”相对):老人。老大爷。他六十多岁了,可是一点儿也不显老。2.老年人(多用作尊称):徐老。敬老院。扶老携幼。3.婉辞,指人死(多指老人,必带“了”):隔壁前天老了人了。4.对某些方面富有经验;老练:老手。老于世故。5.很久以前就存在的(跟“新”相对,下6.同):老厂。老朋友。老根据地。这种纸烟牌子很老了。7.陈旧:老脑筋。老机器。这所房子太老了。8.原来的:老脾气。老地方。9.(蔬菜)长得过了适口的时期(跟“嫩”相对,下10.同):油菜太老了。11.(食物)火候大:鸡蛋煮老了。青菜不要炒得太老。12.姓。

成:1.完成;成功(跟“败”相对):大功告成。事情成了。2.成全:成人之美。玉成其事。3.成为;变为:百炼成钢。雪化成水。4.成果;成就:坐享其成。一事无成。5.生物生长到定形、成熟的阶段:成虫。成人。6.已定的;定形的;现成的:成规。成见。成例。成药。7.表示达到一个单位(强调数量多或时间长):成批生产。成千成万。成年累月。水果成箱买便宜。8.表示答应、许可:成!就这么办吧。9.表示有能力:他可真成!什么都难不住他。10.姓。11.十分之一叫一成:九成金。村里今年收的庄稼比去年增加两成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见:[jiàn]1.看到:看见。罕见。见微知著。见义勇为。见异思迁。2.接触,遇到:怕见风。见习。3.看得出,显得出:见效。相形见绌。4.(文字等)出现在某处,可参考:见上。见下。5.会晤:会见。接见。6.对事物观察、认识、理解:见解。见地(见解)。见仁见智(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)。7.助词,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:见外。见教。见谅(原谅我)。见笑(被讥笑)。8.姓。[xiàn]1.古同“”,出现,显露。2.古同“”,现存。

成语评论

老成之见”这个词听起来像是长辈在饭桌上给建议,但它的内涵远不止如此。比如公司里一位老员工说:“这个方案风险太大,不如先从小范围试点。”乍一听像保守,但背后可能是他经历过类似失败后的经验总结。这时候问题来了:老成之见到底是智慧还是固执?其实关键看它是否经过事实检验——就像老船长知道避开暗礁,不是因为他胆小,而是见过太多触礁的船。

有个真实案例:某互联网团队开发新功能时,年轻成员主张“直接上线抢占市场”,而资深产品经理坚持“先做用户调研”。结果数据显示,80%的用户根本不需要这个功能。这里的老成之见就像导航仪里的历史路线数据,虽不如新地图炫酷,却能避开已知的坑。不过要注意,经验主义也可能变成思维枷锁,比如十年前反对移动支付的人,现在连菜市场大妈都用二维码了。

生活中最常见的场景大概是家庭决策。父母说“考公务员稳定”,子女觉得“这是限制我的发展”。这两种观点碰撞时,不妨拆解背后的逻辑:稳定=抗风险能力,发展=成长空间。就像买房子,既要看户型设计(创新),也要看地基质量(经验)。有个折中办法是设立“试错缓冲区”——比如用两年时间尝试创业,同时保持专业技能不退步。

有趣的是,老成之见在不同文化中的分量也不同。日本企业至今保留着“禀议制”,重大决策需要层层盖章;而硅谷更推崇“快速迭代,失败了就当积累数据”。这两种模式没有绝对优劣,就像中药讲究君臣佐使的配伍,西药侧重精准打击病原体。关键在于找到适合当前环境的配比,比如初创公司需要更多冒险精神,百年老店则需守住品质底线。

有个观察很有意思:现在年轻人获取知识的效率比前辈高十倍,但辨识有效经验的能力反而下降。信息爆炸时代,老成之见的价值不在于给出标准答案,而是提供筛选信息的筛子。就像教孩子骑自行车,关键不是扶住车座不放手,而是告诉他“身体前倾能保持平衡”这个核心原理。毕竟,真正的经验应该是可迁移的方法论,而不是具体操作手册。

最后说个反常识的观点:最宝贵的老成之见往往藏在失败故事里。成功案例容易被光环效应美化,而踩过坑的人才知道哪些路标真正重要。下次听到前辈说“我当年也这么想,直到……”的时候,别急着反驳,先记下他说的“直到”后面发生了什么。或许这就是老成之见最动人的地方——它不是正确答案,而是用岁月标注的警示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