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fù rén zhī jiàn
成语解释:见:见识。女人的短浅见识
成语出处: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第25卷:“男子不听妇人言,我是妇人之见,谁教你句句依我?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;用于指责等场合
繁体字形:婦人之見
英文翻译:Women's opinions
妇:1.已婚的女子:少妇。2.女子的通称:妇科。3.妻子:夫妇。4.古指儿媳。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见:[jiàn]1.看到:看见。罕见。见微知著。见义勇为。见异思迁。2.接触,遇到:怕见风。见习。3.看得出,显得出:见效。相形见绌。4.(文字等)出现在某处,可参考:见上。见下。5.会晤:会见。接见。6.对事物观察、认识、理解:见解。见地(见解)。见仁见智(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)。7.助词,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:见外。见教。见谅(原谅我)。见笑(被讥笑)。8.姓。[xiàn]1.古同“现”,出现,显露。2.古同“现”,现存。
提到“妇人之见”,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“目光短浅”或“缺乏大局观”。但这个词究竟该怎么用?举个例子:某公司开会讨论新项目时,有位女同事提出要考虑员工家庭因素,却被部门主管私下评价“这是妇人之见”。这里既存在性别偏见,又反映出对人文关怀的轻视。
为什么这个词总带有贬义色彩?其实成语本身是中性的,就像“头发长见识短”原本只是描述客观差异。但当它被用来否定特定群体的判断力时,就变成了刻板印象的载体。比如《三国演义》里袁绍优柔寡断时,谋士用“此妇人之仁也”批评其决策,这里的语境已超越性别本身,指向思维方式的局限性。
换个现代场景:社区改建方案讨论会上,王阿姨坚持保留老槐树,年轻业主们笑称“阿姨这是妇人之见”。次日施工队发现树根连着地下管网,强行砍伐会导致地基受损。这时候看似“感情用事”的建议,反而规避了重大风险。这说明任何群体都可能产生真知灼见,关键在于具体情境而非身份标签。
个人认为这个成语正在经历语义漂移。年轻一代使用时,更多是形容“过分关注细节而忽视整体”的思维方式。就像朋友装修新房时,妻子纠结窗帘颜色耽误整体进度,丈夫开玩笑说“别犯妇人之见啦”。这种用法剥离了性别指向,转化为对思维方式的善意调侃。
在跨文化沟通中更有意思。英语里"old wives' tale"(老妇传言)专指荒谬的民间说法,但中文成语既可贬义使用,也能承载智慧传承——就像《红楼梦》里贾母看似“妇人之见”的治家之道,实则充满生存智慧。这种矛盾性恰好提醒我们:评判观点时应聚焦内容本身,而非发言者的身份特征。
下次听到这个词时,不妨先确认语境再作判断。就像邻居李姐坚持雨天给快递柜撑伞,开始大家都觉得小题大做,直到暴雨导致电路故障,整栋楼的包裹完好无损。所谓“妇人之见”,有时候藏着最朴素的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