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ér
  • tóng
  • zhī
  • jià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ér tóng zhī jiàn

成语解释:见:见解。比喻幼稚无知的见解

成语出处:宋 苏轼《答刘沔都曹书》:“而统谓之叙,此与儿童之见何异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无知

繁体字形:兒童之見

英文翻译:Children's views

儿童之见的意思

儿:1.雄性的:儿马。儿狗。2.后缀(注音作r)。3.名词后缀,主要有下面几种作用。a)表示小:盆儿、棍儿、窟窿儿、小车儿。b)表示词性变化:吃儿、盖儿、卷(juǎn)儿(动词名词化);亮儿、尖儿、零碎儿(形容词名词化)。c)表示具体事物抽象化:门儿、根儿、油水儿。d)区别不同事物:白面—白面儿(海洛因),老家—老家儿(父母和家中其他长辈)。4.少数动词的后缀:玩儿。火儿。参看〖儿化〗。“兒”

童:1.儿童;小孩子:牧童。顽童。童话。童谣。童年。2.指没结婚的:童男。童女。3.(童儿)旧时指未成年的仆人:书童儿。家童。4.秃:童山。5.姓。“僮”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见:[jiàn]1.看到:看见。罕见。见微知著。见义勇为。见异思迁。2.接触,遇到:怕见风。见习。3.看得出,显得出:见效。相形见绌。4.(文字等)出现在某处,可参考:见上。见下。5.会晤:会见。接见。6.对事物观察、认识、理解:见解。见地(见解)。见仁见智(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)。7.助词,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:见外。见教。见谅(原谅我)。见笑(被讥笑)。8.姓。[xiàn]1.古同“”,出现,显露。2.古同“”,现存。

成语评论

哎呀,老铁们,今天咱们来唠唠“儿童之见”这个成语是咋回事!先举个栗子:小明看到妈妈把西瓜籽埋进土里,第二天就蹲在花盆边等西瓜长出来,还嚷嚷“妈妈骗人,说种瓜得瓜,咋连片叶子都没有?”你瞅瞅,这不就是典型的“儿童之见”——用天真的逻辑去理解复杂问题嘛!

这时候有人要问了:“那儿童之见一定是错的吗?” 哎,话可不能这么绝对!比如小红看到爷爷拄拐杖走路慢,直接说“爷爷的腿被地板黏住啦”,虽然结论离谱,但背后是孩子对长辈的关心。说实在的,咱们成年人解决问题,有时候还真得学学这种“直击本质”的脑回路。

再举个反例:公司开会讨论新项目,老张一拍桌子:“这事儿就跟小孩搭积木似的,底层不稳,堆再高都得塌!” 你看,用儿童之见打比方,反而让复杂概念秒变通俗易懂。不过啊,咱也得拎得清——关键决策要是全靠“儿童视角”,那可真要翻车喽!

说到底,儿童之见就像未打磨的水晶,既有纯粹通透的美,又带着毛糙的棱角。咱老祖宗造这词儿,可不是单纯说幼稚,更多是提醒咱们:看待事物既要有赤子之心,也得配上成年人的见识。就像吃火锅,底料要鲜,蘸料也得够味儿,这么搭配才叫地道!

最后插句个人观点:现在有些家长生怕孩子“幼稚”,急着让他们装小大人。要我说啊,儿童之见就该像春天的嫩芽,该冒头时就冒头。等时候到了,风雨阳光自然会把它打磨成材。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