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kēng
  • kēng
  • zhī
  • jià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kēng kēng zhī jiàn

成语解释:硁硁:浅陋而又固执的样子。坚持自己看法的谦词

成语出处:春秋·鲁·孔丘《论语·宪问》:“子击磬于卫,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,曰:‘有心哉,击磬乎!’既而曰:‘鄙哉!硁硁乎!莫己知也,斯已而已矣。’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;用于自谦

繁体字形:硁硁之見

英文翻译:shallow and stubborn opinion

硁硁之见的意思

硁:拟声词。敲打石头的声音。

硁:拟声词。敲打石头的声音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见:[jiàn]1.看到:看见。罕见。见微知著。见义勇为。见异思迁。2.接触,遇到:怕见风。见习。3.看得出,显得出:见效。相形见绌。4.(文字等)出现在某处,可参考:见上。见下。5.会晤:会见。接见。6.对事物观察、认识、理解:见解。见地(见解)。见仁见智(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)。7.助词,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:见外。见教。见谅(原谅我)。见笑(被讥笑)。8.姓。[xiàn]1.古同“”,出现,显露。2.古同“”,现存。

成语评论

硁硁之见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?别急,我们先从字面拆解。“硁”(kēng)是敲击石头的声音,比喻一个人像石头一样固执;而“之见”就是看法或观点。合起来,它形容一个人坚持自己的意见,像石头一样硬邦邦,不愿变通。

比如公司开会讨论新项目,老张坚持认为必须沿用传统方案,哪怕数据证明新方法更高效。同事劝他:“老张,你这可是硁硁之见啊,咱们试试新方向如何?”这个场景里,成语既点出了固执的态度,又带着希望对方改变的善意提醒。

有人可能会问:固执己见难道全是缺点吗?其实不然。比如医生坚持要求患者按时服药,这种“硁硁之见”反而是责任心的体现。关键在于是否经过理性思考——盲目固执是缺点,有理有据的坚持却是优点。

说到这儿,想起去年邻居家装修的故事。王叔非要给客厅铺大理石地砖,家人担心冬天太冷,他拍着胸脯说:“我这叫硁硁之见?我研究过材料特性!”结果入冬后,全家穿着厚棉鞋在客厅打哆嗦。这个例子生动说明:没有事实支撑的固执,容易变成笑话。

观察生活会发现,越是经验丰富的人,越容易产生“硁硁之见”。就像我姑妈总说“手机支付不安全”,任凭我们怎么解释加密技术都没用。这种认知固化,其实是大脑在长期积累后形成的思维舒适区。突破它,需要主动接触新事物。

换个角度看,移动互联网时代,信息更迭速度远超以往。如果总抱着“硁硁之见”,可能会错过短视频创作、AI工具这些新机遇。就像十年前坚持认为网店不靠谱的商家,如今看着直播带货的浪潮,是否会有新的思考?

最后分享个观察:地铁里常见年轻人戴着耳机学网课,而有些长辈仍在抱怨“网上都是骗人的”。这两种态度的对比,恰好诠释了“硁硁之见”在不同人群中的体现。保持开放心态,或许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