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í rú shuò wàng
成语解释:耆:老;硕:大。盛德高年的儒者
成语出处:《元史·崔彧传》:“宜博访南北耆儒硕望,以重此选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;指德高的老年人
繁体字形:耆儒碩朢
英文翻译:Great expectations of the scholars
耆:[qí]1.年老,六十岁以上的人:耆老。耆年。耆绅。耆宿(sù)(指在社会上有名望的老年人)。2.强横。[shì]古同“嗜”,爱好。
儒:1.旧时泛指读书人:儒生。儒医。2.古代从巫、史、祝、卜中分化出来的专司礼仪的人。3.儒家:儒术。4.通“懦(nuò)”。懦弱:偷儒转脱。
硕:[shuò]1.〔硕士〕学位名,高于“学士”。2.大:硕老。硕材。硕学(博学,亦指博学的人)。硕壮。硕果累累(喻巨大的成绩)。硕大无朋(形容无比的大)。[shí]古同“石”,形容坚固。
望:1.看;向远处看:他望了一眼就走了。一望无际。2.拜访;问候:拜望。探望。3.盼望;希望:渴望。丰收在望。4.声誉。也指享有声誉的人:威望。一乡之望。5.怨:怨望。6.指望子:酒望。7.介词。向;朝:他望我们点头微笑。8.农历每月十五日(有时是十六或十七):朔望(朔是初一)。
“耆儒硕望”这个词,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简单来说,它形容的是那些年纪大、学问深、受人敬仰的学者或长辈。比如,村里有位白发苍苍的老教师,不仅教书几十年,还常常帮邻居调解矛盾,大家提起他都会竖起大拇指说:“这可是咱们村的耆儒硕望啊!”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非要用“耆儒硕望”这种复杂说法?直接说“德高望重的老人”不行吗?其实,这个成语特别强调了学问和声望的结合。像历史中的朱熹,不仅精通儒家经典,还创办书院培养人才,他的影响力跨越了时代——这种既有深厚学识又能引领风气的特质,才是这个词的精髓。
现代社会还需要耆儒硕望吗?答案当然是肯定的。举个例子,某大学有位退休的老教授,虽然不再带研究生,但每周仍坚持在社区开免费讲座,用大白话讲解量子物理。年轻人听得津津有味,甚至有人说:“听了他的课,我才发现科学可以这么有趣!”你看,年龄和头衔不是重点,持续输出价值、启发他人,才是“硕望”的真正体现。
我曾在博物馆遇到一位志愿者讲解员,七十多岁的他不仅熟知每件文物的来历,还能把青铜器上的花纹和《诗经》里的句子对应起来。有人问他为什么退休了还这么拼,他笑说:“老祖宗的东西,得有人说人话才能传下去啊。”这种把学问“翻译”成普通人能理解的语言的能力,或许正是当代耆儒硕望最珍贵的品质。
最后想聊聊一个现象:现在有些年轻人觉得“老学者”和现实脱节。其实不然。就像古籍修复专家李师傅,他不仅会修古书,还用短视频教年轻人怎么用宣纸做手账本,让传统技艺焕发新活力。真正的耆儒硕望,从来不是固守旧纸堆,而是架起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。
站在书店的国学专区前,我突然想到:那些被称作“耆儒硕望”的人,或许就像活的图书馆。他们用自己的生命经历把知识熬成了浓汤,让每个路过的人都能舀一勺尝尝味道。这种温暖而持久的影响力,或许比任何头衔都更有分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