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tōng
  • shuò
  • xué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tōng rú shuò xué

成语解释:犹言通儒达士。

成语出处:《南史·贺瑒传》:“通儒硕学,复见贺生。今且还城,寻当相屈。”又《儒林传·顾越》:“弱冠游学都下,通儒硕学,必造门质疑,计论无倦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
繁体字形:通儒碩壆

英文翻译:Confucianism

通儒硕学的意思

通:[tōng]1.没有堵塞,可以穿过:管子是通的。山洞快要打通了。这个主意行得通。2.用工具戳,使不堵塞:用通条通炉子。3.有路达到:四通八达。火车直通北京。4.连接;相来往:沟通。串通。私通。通商。互通有无。5.传达;使知道:通知。通报。通个电话。6.了解;懂得:通晓。精通业务。粗通文墨。不通人情。他通三国文字。7.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:日本通。万事通。8.通顺:文章写得不通。9.普通;一般:通常。通病。通例。通称。10.姓。[tòng]用于动作:打了三通鼓。挨了一通儿说。

儒:1.旧时泛指读书人:儒生。儒医。2.古代从巫、史、祝、卜中分化出来的专司礼仪的人。3.儒家:儒术。4.通“懦(nuò)”。懦弱:偷儒转脱。

硕:[shuò]1.〔硕士〕学位名,高于“学士”。2.大:硕老。硕材。硕学(博学,亦指博学的人)。硕壮。硕果累累(喻巨大的成绩)。硕大无朋(形容无比的大)。[shí]古同“”,形容坚固。

学:1.学习:学技术。勤工俭学。我跟着他学了许多知识。2.模仿:他学杜鹃叫,学得很像。3.学问:治学。才疏学浅。博学多能。4.指学科:数学。物理学。政治经济学。5.学校:小学。大学。上学。6.姓。

成语评论

通儒硕学”这个成语,你可能在书本里见过,但具体怎么用?举个例子:某大学历史系教授在讲座中,既能讲透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工艺,又能分析唐宋诗词的意象流变,还能用现代经济学原理解读古代漕运系统。学生们感叹:“这才是真正的通儒硕学!”

这时候有人要问:通儒硕学就是“知道很多”的意思吗?其实不然。这个成语更强调知识体系的贯通性——就像用一根金线把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。比如有位作家撰写明朝服饰考据小说时,不仅查阅了二十三种地方志,还专门学习传统染色技艺,甚至用流体力学验证古代织机的合理性。这种打破学科壁垒的钻研,才是通儒硕学的精髓。

现代职场中需要这种能力吗?某科技公司的产品总监给出了肯定答案。他带领团队开发智能农业系统时,既懂物联网传感技术,又研究过《齐民要术》里的耕作智慧,还能用行为心理学设计用户界面。这种“跨界贯通”的思维模式,让他们的产品在六个月内拿下行业创新奖。

有人可能会疑惑:在搜索引擎秒得答案的时代,博学还有价值吗?我的观察是:信息获取越便利,系统化认知反而越珍贵。就像有位古籍修复师,她不仅熟记数百种纸张特性,还能从《天工开物》中找到改良修复液的灵感,甚至用微生物学延长文献寿命。这种“既深且广”的智慧,AI暂时还难以替代。

培养这种能力需要什么条件?上海某中学的实验班给出了新思路。他们的“大历史”课程把数学公式引入文物断代,用化学实验还原古法酿酒,让学生们发现:原来三角函数能解释应县木塔的抗震结构,氧化还原反应藏着青花瓷釉变色的秘密。这种教学创新,正在播种未来的通儒硕学之才。

最后说点个人体会:真正的通儒硕学不是掉书袋,而是像武侠小说里的“乾坤大挪移”——把不同领域的知识内力融会贯通。在这个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,我们更需要这种“既专精又通达”的思维体操,毕竟,能打通知识任督二脉的人,永远是这个世界的稀缺资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