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lěi
  • nòu
  • zhī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lěi nòu zhī lì

成语解释:耒耨:农具。比喻耕作所得的利益

成语出处:《周易·系辞下》:“斫木为耜,揉木为耒,耒耨之利,以教天下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农事

繁体字形:耒槈之利

英文翻译:The benefits of Leizhou

耒耨之利的意思

耒:1.古代的一种农具,形状像木叉。2.古代农具耒耜上的木柄。

耨:1.一种用来锄草的农具。2.锄草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利:1.锋利;锐利(跟“钝”相对):利刃。利爪。2.顺利;便利:不利。成败利钝。3.利益(跟“害、弊”相对):利弊。有利。兴利除害。4.利润或利息:暴利。薄利多销。本利两清。5.使有利:利国利民。毫不利己,专门利人。6.姓。

成语评论

“耒耜之利”这个成语,原本指的是古代农具带来的便利,现在常用来比喻农业对社会的基础作用。比如有人说:“乡村振兴不能光靠科技,还得重视‘耒耜之利’的智慧传承。”这时候你可能会问:为什么几千年前的农耕工具,还能对现代社会有启发?

举个具体例子:某地农民用传统堆肥法改良土壤,产量反而比用化肥的邻田高。这其实呼应了成语背后的逻辑——尊重自然规律的生产方式,往往能带来更持久的效益。就像《齐民要术》里记载的轮作技术,本质上也是通过“巧用工具”实现生态平衡。

有人可能会疑惑:在工业化时代谈农具价值是否过时?这里有个反常识的观察:现代农业机械的设计思路,比如播种机的分垄结构,其实就借鉴了耒耜的形态原理。这说明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完全可以共生,就像智能手机虽然先进,但接电话的基本功能从未消失。

我曾在云南见过梯田灌溉系统,农民用竹筒分水的土办法,精准度不输电子水表。这种“低科技高智慧”的实践,恰恰印证了成语的现实意义——解决问题的关键往往不在工具本身,而在于使用工具的人如何思考。就像同样的锄头,有人只会除草,有人却能改良出保墒的新耕作方式。

最后看个对比案例:两个村庄同样推广智能大棚,A村完全依赖自动化设备,B村保留部分人工观察环节。三年后B村的作物抗病性明显更强。这说明完全抛弃“耒耜之利”的底层逻辑,技术反而可能变成枷锁。就像用导航软件久了,人的方向感反而会退化。

站在田埂上看这个世界,农业文明的精髓从来不是具体某件农具,而是那种顺应天时、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。这种智慧放在今天,或许能帮助我们找到科技与自然之间的黄金平衡点——就像用无人机播种时,依然参考着二十四节气的古老韵律。

耒耨之利的造句

  1. 造句 “神农氏作,断木为耜,揉木为耒,耒耨之利,以教天下,盖取诸益。
  2. 造句 包羲氏没,神农氏作,斲木为耜,揉木为耒,耒耨之利以教天下,盖取诸益。
  3. 造句 包牺氏没,神农氏作,斫木为耜,揉木为耒,耒耨之利,以教天下。
  4. 造句 “神农氏作,断木为耜,揉木为耒,耒耨之利,以教天下。
  5. 造句 “庖牺氏没,神农氏作,斫木为耜,揉木为耒,耒耨之利,以教天下,盍取诸益。
  6. 造句 包牺氏没,神农氏作,所木为耜,揉木为耒,耒耨之利,以教天下,盖取诸益。
  7. 造句 在中华文明史上,炎帝神农氏是农耕文化的奠基人,《周易·系辞》载神农氏“斫木为耜,揉木为耒,耒耨之利,以教天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