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iān
  • zhǒng
  • jiē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iān mó zhǒng jiē

成语解释:肩碰肩,脚连脚。形容人多而拥挤

成语出处:清 薛福成《庸庵笔记 幽怪二》:“终日人鬼杂处,肩摩踵接,不相畏避,亦不相闻问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宾语、定语;形容行人拥挤

繁体字形:肩摩踵接

英文翻译:rubbing the shoulder and following the steps

肩摩踵接的意思

肩:1.肩膀:并肩前进。2.担负;担任:身肩重任。

摩:[mó]1.摩擦;接近:摩拳擦掌。摩天大厦。2.抚摸:摩弄。3.研究;切磋:揣摩。观摩。4.摩尔的简称。[mā]〔摩挲〕用手轻轻按着一下一下移动:把衣服摩平了。挲(sa)。

踵:1.脚后跟:接踵而至。2.在后面跟着;追随:踵其后。3.到:踵门相告。

接:1.靠近;接触:邻接。接近。交头接耳。2.连接;使连接:接电线。接纱头。这一句跟上一句接不上。3.托住;承受:接球。书掉下来了,赶快用手接住。4.接受:接见。接待。接电话。接到来信。5.迎接:到车站接人。6.接替:接任。谁接你的班?7.姓。

成语评论

走在周末的步行街上,人群像潮水般涌动。老大爷举着糖葫芦穿梭而过,小朋友抓着气球在人缝里钻来钻去,奶茶店门口排队的队伍歪歪扭扭挤占了半条人行道。这时候用"肩摩踵接"来形容再合适不过——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近到能感受到彼此的体温,鞋跟时不时就会踩到前面人的脚后跟。

问:这个成语只能在形容人多的时候用吗?答:不完全是这样。除了字面意思的拥挤场景,"肩摩踵接"还能用来比喻事物密集出现。比如春节期间短视频平台上的拜年祝福,简直像赶集似的,各种创意视频"肩摩踵接"地冒出来,让人刷得停不下来。

有次参加科技展会,展台之间的过道设计得过窄。参观者举着资料袋侧身通行时,手肘总会碰到两旁展架的易拉宝。这种设计缺陷导致的拥挤,倒是意外符合"肩摩踵接"的画面感——不过主办方第二年就加宽了通道,可见合理的空间规划能化解这种窘境。

问:古人用这个成语时会带情绪吗?答:语境很重要。宋代话本里描写元宵灯会"游人肩摩踵接",透着节庆的热闹劲儿;但要是用在考场外焦急等待的家长群里,可能就带着焦灼感了。就像现在早晚高峰的地铁换乘通道,虽然同样拥挤,通勤族们却早已练就了"随波逐流"的淡定。

我常觉得这个成语自带温度计功能。早市里大妈们抢购新鲜蔬菜时的亲密接触,透着生活气息的热乎劲;而写字楼电梯间里陌生人刻意保持的"礼貌距离",就算真的碰到衣角也会立即弹开,这种现代社会的分寸感,让"肩摩踵接"更多存在于特定场景中了。

观察城市发展会发现有趣变化。二十年前的商业街是真要"挤着走",现在智慧城市管理系统能实时监控人流密度,通过疏导指示牌提前分散人群。或许未来某天,"肩摩踵接"会彻底变成博物馆里的成语标本,记录着曾经热闹的市井记忆。

肩摩踵接的造句

  1. 造句 要从这样肩摩踵接的人群中穿过去可真难.
  2. 造句 远近闻之,肩摩踵接,皆欲竞观,其门为市。
  3. 造句 仕女商贾纷至沓来,人声喧哗,肩摩踵接,一派熙熙攘攘的繁华景象。
  4. 造句 在三围区中心广场内,肩摩踵接,挨三顶五,将中心广场围的是水泄不通。
  5. 造句 随着肩摩踵接的人流,佛能来到佣兵工会前,他跳上台阶,环顾四方,忽然眼睛一亮,紧着着却是眉头一皱。
  6. 造句 忽然间,他们给卷进这洋溢对生命热恋灯影烛光的城市去,随肩摩踵接的人潮缓缓移动。
  7. 造句 刘亦凡穿过屏障进入第三层,放眼望去,环形走廊上人群肩摩踵接。
  8. 造句 尽管天上骄阳似火,气温高达三十多度,但大街上依然人来人往,肩摩踵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