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iǎn hóng ěr chì
成语解释:形容感情激动或害羞的样子
成语出处:萧殷《桃子又熟了》:“没有等翻译同志把所有的问题都提出来,那个美国人竟脸红耳赤地吼起来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状语;形容人的状态
繁体字形:臉紅耳赤
英文翻译:flush up to one's ears
脸:1.头的前部,从额到下巴:圆脸。洗脸。2.(脸儿)某些物体的前部:门脸儿。鞋脸儿。3.情面;面子:丢脸。不要脸。4.(脸儿)脸上的表情:笑脸儿。把脸一变。
红:[hóng]1.像鲜血的颜色:红枣。红领巾。2.象征喜庆的红布:披红。挂红。3.象征顺利、成功或受人重视、欢迎:红运。开门红。满堂红。他唱戏唱红了。4.象征革命或政治觉悟高:红军。又红又专。5.红利:分红。6.姓。[gōng]见〖女红〗。
耳:1.耳朵:耳聋眼花。耳闻目睹。2.形状像耳朵的东西:木耳。银耳。3.位置在两旁的:耳房。耳门。4.姓。5.而已;罢了:想当然耳。技止此耳。
赤:1.比朱红稍浅的颜色。2.泛指红色:赤小豆。面红耳赤。3.象征革命,表示用鲜血争取自由:赤卫队。4.忠诚:赤胆。赤诚。5.光着;露着(身体):赤脚。赤膊。6.空:赤手空拳。7.指赤金:金无足赤。8.姓。
“脸红耳赤”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?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:小明在班会上被老师当众表扬,他低头盯着鞋尖,耳朵红得像熟透的番茄,手指不停绞着衣角。这时候班主任笑着说:“大家看,小明已经脸红耳赤了。”短短四个字,把那种既开心又害羞的状态说得明明白白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非要用这个成语?直接说“害羞”不行吗?其实成语就像调味料,能让语言更有滋味。比如在菜市场砍价时,张大妈扯着嗓子喊:“你这黄瓜蔫成这样还要五块钱?”摊主叉着腰反驳:“我凌晨三点去进的货!”两人争得脸红耳赤的画面,是不是比单纯说“吵架”更鲜活?
生活中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。公司会议上,新同事汇报方案时声音发抖,从脖子红到耳根,老员工悄悄说:“他现在肯定心跳每分钟120下。”这种生理反应恰恰印证了成语背后的科学——情绪波动时血管扩张导致的皮肤发红。
我个人觉得,这个成语最妙的是它传递的“矛盾感”。就像上周在奶茶店遇见初恋,明明想打招呼,却慌得打翻了珍珠奶茶。那种手足无措的窘迫,用“脸红耳赤”形容再贴切不过。它不只是颜色变化,更是内心戏的外化表现。
下次遇到类似情境时,不妨观察人们的微表情。地铁里被让座的老爷爷道谢时泛红的脸颊,游乐场里玩碰碰车笑到耳朵发红的孩子,这些生动瞬间都在证明,人类的情感共鸣往往藏在最细微的身体语言里。
说到底,语言就像镜子,能照见我们最真实的样子。“脸红耳赤”这样的成语之所以流传千年,正是因为它精准捕捉到了人性中共通的羞涩与真诚,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在文字中找到自己的影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