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iàn hóng ěr rè
成语解释:见“面红耳赤”。
成语出处: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二十:“可怜裴兰孙是个娇滴滴的闺中处子,见了一个陌生人,也要面红耳热的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状语、定语;用于激动、发怒、羞愧
繁体字形:靣紅耳熱
英文翻译:with one 's face flushed and one 's ears hot
面:1.头的前部;脸:面孔。面带微笑。2.向着;朝着:背山面水。这所房子面南坐北。3.物体的表面,有时特指某些物体的上部的一层:水面。地面。路面。圆桌面儿。面儿磨得很光。4.当面:面谈。面洽。面交。5.东西露在外面的那一层或纺织品的正面:鞋面儿。这块布做里儿,那块布做面儿。6.几何学上指一条线移动所构成的图形,有长有宽,没有厚。7.部位或方面:正面。反面。片面。全面。多面手。面面俱到。8.方位词后缀:上面。前面。外面。左面。西面。9.a)用于扁平的物件:一面镜子。两面旗子。b)用于会见的次数:见过一面。10.姓。11.粮食磨成的粉,特指小麦磨成的粉:白面。豆面。小米面。玉米面。高粱面。12.粉末:药面儿。胡椒面儿。13.面条:挂面。切面。汤面。一碗面。14.指某些食物纤维少而柔软:面倭瓜。煮的红薯很面。这个瓜是脆的,那个瓜是面的。
红:[hóng]1.像鲜血的颜色:红枣。红领巾。2.象征喜庆的红布:披红。挂红。3.象征顺利、成功或受人重视、欢迎:红运。开门红。满堂红。他唱戏唱红了。4.象征革命或政治觉悟高:红军。又红又专。5.红利:分红。6.姓。[gōng]见〖女红〗。
耳:1.耳朵:耳聋眼花。耳闻目睹。2.形状像耳朵的东西:木耳。银耳。3.位置在两旁的:耳房。耳门。4.姓。5.而已;罢了:想当然耳。技止此耳。
热:1.物体内部分子不规则运动放出的一种能量。物质燃烧都能产生热。2.温度高;感觉温度高(跟“冷”相对):热水。趁热打铁。三伏天很热。3.使热;加热(多指食物):热一热饭。把菜汤热一下。4.生病引起的高体温:发热。退热。5.情意深厚:亲热。热爱。热心肠儿。6.形容非常羡慕或急切想得到:眼热。热衷。7.受很多人欢迎的:热货。热门儿。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很热。8.加在名词、动词或词组后,表示形成的某种热潮:足球热。旅游热。自学热。9.放射性强:热原子。10.姓。
“面红耳热”这个成语,到底什么时候用最贴切?咱们先看个例子:小明上课偷偷吃辣条,老师突然点名让他回答问题。他嘴里塞得鼓鼓的,手忙脚乱站起来,整张脸瞬间红得像煮熟的虾子,耳朵也烫得能煎鸡蛋。这时候你就能说:“小明被老师逮个正着,当场面红耳热,话都说不利索了。”
有人可能会问:这和“脸红”有什么区别?其实“面红耳热”更强调全身反应。比如运动员刚跑完马拉松,虽然脸红气喘,但那是体力消耗的表现;而当你暗恋的对象突然夸你衣服好看,那种从脖子红到耳尖、心跳加速的感觉,才是成语真正想表达的羞赧或激动。
再举个职场中的例子:新同事小李第一次做项目汇报,PPT翻到第三页时突然卡壳。会议室里二十多双眼睛盯着他,只见他手指攥着激光笔微微发抖,从额头到耳后根肉眼可见地泛红,连后脖颈都透着粉色。这种因紧张产生的连锁反应,用“面红耳热”来描述是不是特别传神?
为什么这个成语能流传至今?我认为它抓住了人类情绪的“生理密码”。现代科学证明,人在情绪激动时,血管扩张会导致皮肤发红,耳朵因为毛细血管密集更容易显色。用四个字就把面部表情、身体反应、心理活动打包呈现,比单纯说“害羞”或“尴尬”更有画面感。
下次遇到类似场景时,不妨观察身边人的耳朵。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:有人吵架时只有左耳发红,有人被夸奖时耳垂会先变粉。这些细微差别,正是中文成语历经千年仍充满生命力的原因——它们像显微镜,帮我们放大那些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情绪光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