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iǎn hóng ěr rè
成语解释:见“脸红耳赤”。
成语出处:清·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91回:“听得老太太说完了,越觉得脸红耳热,连忙跪下道:‘老太太息怒。这都是媳妇一时偏执,惹出老太太气来。’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状语;形容人的状态
繁体字形:臉紅耳熱
英文翻译:flushed
脸:1.头的前部,从额到下巴:圆脸。洗脸。2.(脸儿)某些物体的前部:门脸儿。鞋脸儿。3.情面;面子:丢脸。不要脸。4.(脸儿)脸上的表情:笑脸儿。把脸一变。
红:[hóng]1.像鲜血的颜色:红枣。红领巾。2.象征喜庆的红布:披红。挂红。3.象征顺利、成功或受人重视、欢迎:红运。开门红。满堂红。他唱戏唱红了。4.象征革命或政治觉悟高:红军。又红又专。5.红利:分红。6.姓。[gōng]见〖女红〗。
耳:1.耳朵:耳聋眼花。耳闻目睹。2.形状像耳朵的东西:木耳。银耳。3.位置在两旁的:耳房。耳门。4.姓。5.而已;罢了:想当然耳。技止此耳。
热:1.物体内部分子不规则运动放出的一种能量。物质燃烧都能产生热。2.温度高;感觉温度高(跟“冷”相对):热水。趁热打铁。三伏天很热。3.使热;加热(多指食物):热一热饭。把菜汤热一下。4.生病引起的高体温:发热。退热。5.情意深厚:亲热。热爱。热心肠儿。6.形容非常羡慕或急切想得到:眼热。热衷。7.受很多人欢迎的:热货。热门儿。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很热。8.加在名词、动词或词组后,表示形成的某种热潮:足球热。旅游热。自学热。9.放射性强:热原子。10.姓。
“脸红耳热”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?举个实际例子:小明偷偷给喜欢的女生递了张纸条,结果对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念了出来。小明瞬间脸红耳热,耳朵红得像熟透的虾子,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。这种情况下的"脸红耳热",既带着害羞的尴尬,又透着年轻人特有的纯真劲儿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个成语只能用来形容害羞吗?其实不然。去年公司年会,市场部老王在台上汇报时被老板当众夸奖,虽然表面说着"都是团队功劳",可泛红的脸颊和发烫的耳朵早就出卖了他内心的激动。这种正向场景中的"脸红耳热",反而成为真诚不做作的加分项。
为什么人会有这种生理反应?医学研究显示,当情绪剧烈波动时,肾上腺素激增会导致毛细血管扩张。不过在我看来,这种本能的生理反应恰似人性自带的"诚实检测仪"——嘴上说着"没关系",发红的脸庞却诚实地展现着内心的波澜,反倒比刻意控制的表情更让人感到真实可信。
现代社交中有个有趣现象:当短视频博主刻意设计"脸红耳热"桥段时,观众往往觉得做作;可要是在直播中突然被粉丝表白导致真脸红,人气反而会飙升。这说明在快节奏的社交时代,自然流露的"脸红耳热"反倒成了稀缺的真诚符号,这种返璞归真的反应,或许正是化解人际距离的天然催化剂。
下次遇到让人脸红耳热的场合不必慌张,试着把它看作情绪的自然流露。就像清晨叶片上的露珠,虽然转瞬即逝,但那份剔透的真实感,往往比精心雕琢的钻石更有打动人心的力量。毕竟在这个充满表演感的世界里,偶尔展露的笨拙真实,说不定正是破冰的关键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