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máo
  • jiǎn
  • cǎi
  • chuán
  • zhuó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máo cí bù jiǎn,cǎi chuán bù zhuó

成语解释:茅茨:茅屋;翦:修饰;采椽:枥木或柞木椽子;斫:砍削。用茅草覆盖屋顶,屋顶的椽子也未加砍削。形容生活简陋俭朴

成语出处:战国·韩·韩非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尧之王天下也,茅茨不翦,采椽不斫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形容生活简陋

繁体字形:茅茨不翦,採椽不斫

英文翻译:MAOCI is not bent, but rafters are not picked

茅茨不翦,采椽不斫的意思

茅:1.白茅。2.(Máo)姓。

茨:1.用茅草和芦苇盖屋,也指用茅草盖的屋。2.蒺藜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翦:1.姓。2.“剪”的异体字。

采:[cǎi]1.摘取:采茶。2.选取;搜集:采用。采购。采风。3.挖取(矿藏):采矿。采油。4.神态;精神:丰采。兴高采烈。[cài]1.〔采邑〕也叫食邑、采地、封地。2.中国古代卿大夫的封地。封地的租税收入,作为卿大夫的俸禄。西周时卿大夫在采邑内享有统治权利并对诸侯承担义务。秦汉后的采邑,只是把封地的赋税拨给受封者,作为其俸禄的“食邑”。3.欧洲封建君主赏赐给亲信、贵族或功臣的领地。

椽:椽子,承托屋面用的木构件。圆的叫椽,方的也叫桷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斫:用刀斧砍。

成语评论

说起“茅茨不翦,采椽不斫”这个成语,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原始人住草屋的画面。其实它出自《韩非子》,原本是形容尧舜时期帝王居住的房屋用茅草铺屋顶、用原木做房梁,不加任何修饰。这个成语的核心在传递什么价值?答案就藏在八个字里:天然去雕饰,实用胜浮华

举个现代例子:朋友老张装修新房时,特意保留水泥墙面和木质横梁的原貌,只在角落摆了几盆绿植。他说:“现在流行‘侘寂风’,我倒觉得这就是老祖宗说的‘采椽不斫’。”这个案例里,原始材料的使用不仅降低了成本,反而营造出独特的美感。

有人会问:现代社会物质这么丰富,追求简朴不是开倒车吗?其实成语背后的智慧在于“选择”而非“将就”。就像选择有机蔬菜不等于吃不起肉,保留原木纹理也不是买不起油漆。真正的关键在于对事物本质价值的清醒认知——知道什么是必要的,什么是多余的。

我曾在终南山见过隐士的居所,茅草屋顶透着天光,松木柱子带着树疤。这种环境反而让人更容易关注内心世界。这让我想到日本茶道中的“残缺美”:一个歪嘴茶碗,比完美无缺的瓷器更显禅意。刻意的不完美,恰恰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

再想想电子产品领域:某北欧品牌手机坚持可拆卸电池设计,表面看不如全面屏酷炫,实则延长了设备寿命。这何尝不是现代版的“茅茨不翦”?当整个行业都在堆砌摄像头数量时,这种回归实用主义的思路反而脱颖而出。

说到底,这个流传千年的成语像面镜子,照见不同时代人们对“美好生活”的理解变化。在物质过剩的今天,或许更需要这种智慧来平衡:既不被消费主义绑架,也不刻意标榜清贫,而是在纷繁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“恰到好处”。就像苏轼说的“淡妆浓抹总相宜”,关键是要知道什么时候该画眉,什么时候该留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