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cán tóu yàn wěi
成语解释:形容书法起笔凝重,结笔轻疾。
成语出处:宋·赵佶《宣和画谱·颜真卿》“惟其忠贯白日,识高天下,故精神见于翰墨之表者,特立而兼括。……后之俗学,乃求其形似之末,以谓蚕头燕尾,仅乃得之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法
繁体字形:蠶頭燕尾
英文翻译:Silkworm head and swallow tail
蚕:1.通常指家蚕。2.泛指某些能吐丝结茧的昆虫:柞蚕。蓖麻蚕。
头:[tóu]1.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、鼻、眼等器官的部分。2.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:剃头。梳头。平头。分头。你的脸形留这种头不合适。3.物体的顶端或末梢:山头。笔头儿。中间粗,两头儿细。4.事情的起点或终点:话头儿。提个头儿。这种日子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啊!5.物品的残余部分:布头儿。蜡头儿。铅笔头儿。6.头目:李头儿。他是这一帮人的头儿。7.方面:他们是一头儿的。心挂两头。8.第一:头等。头号。9.领头的;次序居先的:头车。头马。头羊。10.姓。[tou]1.(头儿)名词后缀。a)接于名词性词根:木头。石头。骨头。舌头。罐头。苗头。b)接于动词词根:念头。扣头。饶头。嚼头儿。看头儿。听头儿。c)接于形容词词根:准头。甜头儿。2.方位词后缀:上头。下头。前头。后头。里头。外头。
燕:[yàn]1.鸟类。体小,翅长,尾为剪刀状。在中国春向北来,秋返南方。捕食昆虫,是益鸟。2.安乐:燕安。3.古又同“饮宴”的“宴”。[yān]1.周朝国名(前11世纪中叶—前222)。战国七雄之一。在今河北北部、辽宁西部一带。为秦所灭。2.指河北北部。
尾:[wěi]1.尾巴。2.事物的末端:队尾。尾声。3.跟在后面:尾随。4.主要部分以外的部分;尚未了结的事情:尾数。扫尾工作。5.量词。用于鱼:一尾鱼。6.星名。二十八宿之一。[yǐ]1.马尾(wěi)上的长毛:马尾罗。2.蟋蟀等尾(wěi)部的针状物:三尾儿。
“蚕头燕尾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,但它其实和书法有关。比如有人点评一幅隶书作品时说:“这幅字蚕头燕尾的笔法特别明显,横画起笔圆润如蚕头,收笔飞扬似燕尾,一看就是下了功夫的。”这里的“蚕头燕尾”不仅形容笔画形态,更暗含对书写者技艺的认可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成语只能用在书法场景吗?其实不然。比如一位书法老师指导学生时提到:“写字别急着求快,先把蚕头燕尾的基本功练扎实,就像盖房子得先打地基。”这里用“蚕头燕尾”比喻基本功的重要性,说明它也可以引申到其他需要扎实基础的领域。
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朋友参观书画展时感叹:“这幅作品的标题设计真有意思,开头庄重结尾飘逸,像极了书法里的蚕头燕尾。”这种用法跳出了传统框架,将视觉设计的节奏感与书法术语巧妙关联,反而让人耳目一新。
我注意到,现在很多人追求“速成”,但“蚕头燕尾”传递的恰恰是耐心打磨的态度。就像做手工陶艺,起手的稳定和收边的利落决定整体美感。这种对细节的把控,或许正是现代人容易忽略却至关重要的能力。
有人疑惑:为什么用“蚕”和“燕”这两种动物作比喻?其实古人观察自然细致入微——春蚕吐丝时的圆润饱满,燕子掠空时的轻盈灵动,恰好对应书法中的动静结合。这种取法自然的智慧,在今天依然能给我们启发:做任何事都要兼顾扎实与灵巧。
最近看设计师修改LOGO初稿,反复调整线条的起承转合,突然想到:这不就是设计领域的“蚕头燕尾”吗?好的创作往往既有明确的开端,又有令人回味的收尾,中间藏着无数看不见的斟酌。或许,这个成语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技法,更是对待事物的完整视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