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fēng yōng ér lái
成语解释:象蜂群似的拥挤着过来。形容许多人一起过来。
成语出处: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陈涉首难,豪杰蜂起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杂乱
繁体字形:蜂擁而來
英文翻译:pour in
蜂:1.昆虫。种类很多。有的成群生活,有毒刺,如蜜蜂、胡蜂;有的单独或成对生活,捕食小虫,如蜾蠃(luǒ);有的营寄生生活,如寄生蜂;有的危害植物,如叶蜂。2.比喻成群地:蜂聚。
拥:1.抱:拥抱。2.围着:前呼后拥。一群青年工人拥着一位老师傅走出来。3.(人群)挤着走:一拥而入。大家都拥到前边去了。4.拥护:拥戴。拥军优属。5.拥有:拥兵百万。6.姓。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来:1.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(跟“去”相对):来往。来宾。来信。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。2.(问题、事情等)发生;来到:问题来了。开春以后,农忙来了。3.做某个动作(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):胡来。来一盘棋。来一场篮球比赛。你歇歇,让我来。何必来这一套?4.趋向动词。跟“得”或“不”连用,表示可能或不可能:他们俩很谈得来。这个歌我唱不来。5.用在另一动词前面,表示要做某件事:你来念一遍。大家来想办法。6.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,表示来做某件事:我们贺喜来了。他回家探亲来了。7.用在动词结构(或介词结构)与动词(或动词结构)之间,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。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?8.来着:这话我多会儿说来?9.未来的:来年。来日方长。10.姓。11.诗歌、熟语、叫卖声里用作衬字:正月里来是新春。不愁吃来不愁穿。黑白桑葚来大樱桃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:把锄头拿来。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结果:信笔写来。一觉醒来。说来话长。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。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。
“蜂拥而来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像蜜蜂一样成群冲过来”,常用来形容人群或事物短时间内大量聚集的场景。比如旅游旺季时,游客蜂拥而来挤满古镇小巷;或是超市打折,大爷大妈们蜂拥而来抢购鸡蛋。这种画面既热闹又带点混乱感,像极了夏天突然降下的暴雨,声势浩大却难以持久。
为什么人们会用“蜂拥”而不是其他动物作比喻?其实这和蜜蜂的群体行为有关——它们集体行动时方向一致、密度极高,这种特性恰好能描述人群的密集涌入。试想换成“麻雀群飞而来”或“蚂蚁爬行而来”,画面顿时少了冲击力。成语背后的自然观察,藏着古人精准的洞察力。
有个有趣的例子:某网红奶茶店刚开业时,年轻人蜂拥而来排队三小时,结果发现味道平平。这种现象揭示了一个深层规律:群体行为容易受外界影响,就像沙滩上的海浪,看似来势汹汹,退去后可能只留下几片贝壳。这提醒我们:面对热潮时保持独立思考,比盲目跟随更重要。
蜂拥而来的就一定是好事吗?未必。去年某山区突降暴雪,救援物资蜂拥而至,却因缺乏统筹导致道路堵塞。这就像做菜时把所有调料一次性倒进锅里,反而破坏了原本的味道。适度、有序的支援,往往比单纯的“量大”更有价值。
在互联网时代,“蜂拥而来”有了新形态。热搜话题能在十分钟内吸引百万点击,短视频平台的模仿风潮像病毒般扩散。这种信息洪流中,有人抓住机遇崭露头角,也有人被流量裹挟迷失方向。就像冲浪者需要判断浪头时机,我们也要学会在信息浪潮中把握分寸。
有次在农贸市场见到这样的场景:菜贩吆喝“最后三斤便宜卖”,转眼顾客就蜂拥而来。结果第二天同样的戏码再次上演,人们依然乐此不疲。这种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,或许印证了社会心理学中的“稀缺效应”——人们对有限资源总会产生更强的获取欲,哪怕这个“稀缺”是人为制造的。
观察生活中的“蜂拥”现象,会发现它像面多棱镜:既反射着群体力量的壮观,也映照出从众心理的盲区。下次遇到类似场景时,不妨先深呼吸,像按下暂停键那样问问自己:这波浪潮值得跟随吗?答案或许就在那片刻的停顿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