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róng wéi yī tǐ
成语解释:融合为整体。比喻几种事物关系密切;配合自然;如同一个整体。
成语出处:先秦 管仲《管子 七法》:“有一体之治,故能出号令,明宪法矣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动宾式;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事物之间的关系密切
繁体字形:融為一軆
英文翻译:inosculate as a whole
融:1.融化:消融。春雪易融。2.融合;调和:融洽。水乳交融。3.流通:金融。4.姓。
为:[wéi]1.做:有为。事在人为。敢作敢为。大有可为。2.充当:选他为代表。3.变成;成:一分为二。化为乌有。变沙漠为良田。4.是:十寸为一尺。5.姓。6.被(跟“所”字合用):这种艺术形式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。7.常跟“何”相应,表示疑问或感叹:何以家为(要家干什么)?8.附于某些单音形容词后,构成表示程度、范围的副词:大为高兴。广为传播。深为感动。9.附于某些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,加强语气:极为重要。甚为便利。颇为可观。尤为出色。[wèi]1.帮助;卫护:为吕氏者右袒,为刘氏者左袒。2.表示行为的对象;替:为你庆幸。为人民服务。为这本书写一篇序。3.表示原因、目的:大家都为这件事高兴。为建设伟大祖国而奋斗。4.对;向:不足为外人道。
一:1.最小的正整数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同一:咱们是一家人。你们一路走。这不是一码事。3.表示另一:番茄一名西红柿。4.表示整个;全:一冬。一生。一路平安。一屋子人。一身的汗。5.表示专一:一心一意。6.表示动作是一次,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,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。a)用在重叠的动词(多为单音)中间:歇一歇。笑一笑。让我闻一闻。b)用在动词之后,动量词之前:笑一声。看一眼。让我们商量一下。7.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,表示先做某个动作(下文说明动作结果):一跳跳了过去。一脚把它踢开。他在旁边一站,再也不说什么。8.与“就”配合,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:一请就来。一说就明白了。9.一旦;一经:一失足成千古恨。10.“一”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,如“十一、一一得一”,在去声字前念阳平,如“一半、一共”,在阴平、阳平、上声字前念去声,如“一天、一年、一点”。本词典为简便起见,条目中的“一”字,都注阴平。11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体:[tǐ]1.人、动物的全身:身体。体重。体温。体质。体征(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)。体能。体貌。体魄(体格和精力)。体育。体无完肤。2.身体的一部分:四体。五体投地。3.事物的本身或全部:物体。主体。群体。4.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:固体。液体。体积。5.文章或书法的样式、风格:体裁(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,可分为诗歌,散文,小说,戏剧等)。文体(文章的体裁,如“骚体”、“骈体”、“旧体诗”)。字体。6.事物的格局、规矩:体系。体制。7.亲身经验、领悟:体知(亲自查知)。体味。身体力行(xíng)。8.设身处地为人着想:体谅。体贴。体恤。9.与“用”相对。“体”与“用”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,指“本体”和“作用”。一般认为“体”是最根本的、内在的;“用”是“体”的外在表现。[tī]〔体己〕a.家庭成员个人的私蓄的财物;b.亲近的,如“体己话”,亦作“梯己”。
“融为一体”常用来形容两种事物结合得紧密无间,仿佛成了一个整体。哪些成语能生动体现这种状态呢?我们先从最熟悉的“水乳交融”说起。
厨房里做西式浓汤时,黄油和面粉在锅里搅拌到完全融合的状态,就像成语“水乳交融”描绘的那样——水和奶混合后根本分不出彼此。有人问:“为什么这个成语特别适合形容亲密关系?”答案藏在分子层面:当液体间形成稳定化学键,就会产生无法分割的联结,正如人与人之间建立深厚信任后的状态。
建筑领域有个有趣的例子能说明“浑然一体”。苏州园林的假山设计,工匠们把太湖石堆叠出自然山峦的形态,石块间的缝隙用糯米浆粘合。这样处理后的假山,远看就像天然形成的山体。这种人工与自然的完美结合,印证了东方美学中“虽由人作,宛自天开”的智慧。
当我们讨论科技与生活的关系时,“天人合一”这个成语突然焕发了新意。智能手表监测健康数据的过程,不正是人体机能与数字技术实时交互的典范吗?有位工程师朋友说:“最好的科技产品应该像空气般存在,这正是现代版的‘天人合一’。”这种观点让我联想到,真正的融合不应带来使用负担,而应自然得让人察觉不到技术痕迹。
在观察这些成语时,我发现东方文化更强调融合中的和谐之美,而西方表述如“Two peas in a pod”(豆荚里的两粒豆)则侧重相似性。这种差异恰似茶与咖啡的不同:前者讲究不同元素在沸水中的交融,后者追求单一风味的纯粹表达。或许这正是文化基因在语言中的有趣投射。
现代社会特别需要这种融合智慧。跨学科团队做创新项目时,不同专业背景的成员若能像“齿轮咬合”般协作,往往能产生1+1>3的效果。有个创业案例很典型:生物学家与游戏设计师合作开发医疗培训系统,把枯燥的解剖知识变成VR闯关游戏,这种跨界融合创造出全新的价值维度。
关于融合的边界问题,明代画家石涛在《画语录》里提出的“笔墨当随时代”,或许能给我们启发。就像水墨画中水和墨的交融既要保持渗透的灵动,又不能失去基本的形态特征,任何领域的深度融合都需要把握分寸感。这种辩证关系提醒我们:真正的融合不是消灭个性,而是让不同特质在互动中产生化学反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