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míng
  • líng
  • zhī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míng líng zhī zǐ

成语解释:螟蛉:绿色小虫,寄生蜂蜾赢常捕捉螟蛉,产卵在它们身体里,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。比喻义子

成语出处:《诗经·小雅·小宛》:“螟蛉有子,蜾赢负之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义子

繁体字形:螟蛉之子

英文翻译:The son of the moth fly

螟蛉之子的意思

螟:螟虫,昆虫。一般指水稻钻心虫,如二化螟、三化螟。广义指各种钻心的蛾类幼虫。

蛉:1.见〔白蛉〕2.脉翅目昆虫。如草青蛉、粉蛉等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子:1.古代指儿女,现专指儿子:子女。子孙。子嗣。子弟(后辈人,年轻人)。2.植物的果实、种子:菜子。瓜子儿。子实。3.动物的卵:鱼子。蚕子。4.幼小的,小的:子鸡。子畜。子城。5.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:子弹(dàn)。棋子儿。6.与“母”相对:子金(利息)。子母扣。子音(辅音)。7.对人的称呼:男子。妻子。士子(读书人)。舟子(船夫)。才子。8.古代对人的尊称;称老师或称有道德、有学问的人:孔子。先秦诸子。9.地支的第一位,属鼠:子丑寅卯(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)。10.用于计时:子时(夜十一点至一点)。子夜(深夜)。11.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:子爵。12.附加在名词、动词、形容词后,具有名词性(读轻声):旗子。乱子。胖子。13.个别量词后缀(读轻声):敲了两下子门。14.姓。

成语评论

螟蛉之子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奇怪,对吧?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其实它来源于古代人对自然现象的误解。古人看到一种叫“蜾蠃”的蜂类会把螟蛉(一种青虫)带回窝里,以为它们是收养螟蛉当孩子,后来才发现蜾蠃其实是在给幼虫准备食物。所以“螟蛉之子”原本是比喻“被错误理解的收养关系”,后来逐渐演变成指代养子或义子。

举个例子:老张夫妇收养了一个孤儿,邻居们私下议论说:“这孩子是螟蛉之子,也不知道能不能和他们亲。”这样的用法其实带着旧时代的偏见,现在更强调家庭的情感联结而非血缘。
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这个成语会从生物学误解变成文化符号?这恰恰体现了古人“以观察定义规律”的思维方式。就像我们看到蚂蚁搬家就判断要下雨一样,人类总喜欢从现象中提炼故事。不过成语的生命力在于它能承载社会观念的变化——如今用“螟蛉之子”形容养子时,更多人会联想到的是跨越血缘的亲情。

在《红楼梦》里,贾雨村被林如海推荐给贾政时,说他是“螟蛉之谊,胜似亲生”,这里反而用成了褒义词。可见同一个成语在不同语境下,能传递完全不同的情感温度。

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的“反转性”:最初是误会,后来却成为文化共识。就像我们今天说“领养的孩子”时,重点早已不在生物学真相,而在于家庭如何定义“归属感”。这种语言演化的过程,恰恰反映了社会对亲情认知的进步。

下次听到有人用“螟蛉之子”,不妨多想一层:这个词背后既有古人的认知局限,也有跨越时代的温情。就像被误解的螟蛉最终成了文化符号一样,人类对家庭的理解,终究会朝着更包容的方向前进。

螟蛉之子的造句

  1. 造句 还弄清了:“螟蛉之子”是错误的,蜂抓青虫不是当成自己的儿子养,而是为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。
  2. 造句 与浑家商议,要过继他做个螟蛉之子。
  3. 造句 以讹传讹,导致古文中把收养的义子称为“螟蛉之子”,“察物未精”的先祖们哪里想得到蜾蠃“收养”的正是自己后代的“食物”。
  4. 造句 螟蛉之子又是什么意思?你给了钱成贯多少好处?董肖成又是怎么妨碍了你?我看你才是最大的内奸!
  5. 造句 公子有所不知,前一阵主公进位汉中王,议立世子之事,关将军就曾言公子乃螟蛉之子,怎可继承王位。
  6. 造句 汪兆远心中欢喜,顺水推船地道:“既然相国如此喜欢碧玉小儿,不如就收他为螟蛉之子,不知尊意如何啊?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