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áng bì dāng zhé
成语解释:比喻自不量力,招致失败。同“螳臂当车”。
成语出处:明 蒋一葵《长安客话 斗促织》:“螳臂当辙横,怒蛙致凭轼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自不量力
繁体字形:螳臂當轍
英文翻译:a mantis trying to stop a chariot
螳:螳螂:螳臂当车。
臂:[bì]胳膊:左臂。臂力。振臂高呼。[bei]见〖胳臂〗。
当:[dāng]1.担任:他当组长。2.承担:敢作敢当。3.主持:当家。4.相称:旗鼓相当(比喻实力相等)。5.应该:理当如此。6.介词。1.组成时间短语,表示事件发生的时间:当我到家时,他已经走了。正当大家吃饭的时候,他回来了。2.组成处所短语,表示事件发生的处所:当众出丑。当着大家的面把话讲清楚。7.阻挡:人民军队,锐不可当。8.拟声词。撞击金属器物的声音:丁丁当当。9.抵得上;等于:一以当十。[dàng]1.合适:处理得当。3.以为:我当你走了。4.当作:别把我当客人看待。5.指事情发生的(时间):当年。6.向当铺抵押实物借钱:把金表拿去当了。7.抵押在当铺里的实物:赎当。
辙:1.车轮压出的痕迹;车辙:覆辙。如出一辙。前头有车,后头有辙。2.行车规定的路线方向:上下辙。顺辙儿。戗(qiāng)辙儿。3.杂曲、戏曲、歌词所押的韵:十三辙。合辙。4.办法;主意(多用在“有、没”后面):想辙。你来得正好,我正没辙呢!
提到“螳臂当辙”,大家可能会想到一只螳螂举起前腿试图阻挡车轮的画面,但这样的行为在现实中到底有什么意义呢?让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拆解这个成语的内涵。
比如,公司里有个新人刚入职就公开质疑整个部门的年度计划,认为方向完全错误。他激情满满地提议推翻重来,但缺乏数据和行业经验支撑,最终方案被否决。这时候有人会感叹:“这不就是螳臂当辙吗?热情可嘉,但没看清自己的位置。”不过,这种“不自量力”是否完全错误呢?或许正是这些看似莽撞的尝试,偶尔能打破僵化的思维。
再举个生活化的场景:社区里七十岁的王大爷每天站在小区门口,徒手拦下每一辆超速的私家车,说要整治交通乱象。邻居们劝他:“您这身子骨哪扛得住啊?还是找交警处理吧。”但王大爷坚持认为“总得有人站出来”。这种带着悲壮感的坚持,恰恰是“螳臂当辙”的生动写照——明知不可为而为之,到底算愚蠢还是勇敢?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这个成语能流传千年?”或许因为它精准捕捉了人类社会的永恒矛盾:个体力量与客观现实的碰撞。就像创业者挑战行业巨头,学生质疑权威理论,这些行为都游走在“鲁莽”和“革新”的边界线上。关键在于是否具备清晰的认知:你的“臂膀”究竟是盲目挥舞,还是在为改变积蓄力量?
个人看来,现代社会需要更多“聪明的螳螂”。比如环保主义者用数据和技术推动政策调整,而不是空喊口号;普通消费者通过理性选择影响市场,而非指望一夜颠覆商业规则。这种“改良版”的螳臂当辙,既保留了挑战精神,又避免了无谓消耗,或许才是解决问题的务实之道。
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,不妨先问问自己:我是在重复寓言里那只螳螂的命运,还是在创造新的故事版本?阻挡车轮或许徒劳,但若能因此让驾车者减速观望,未尝不是另一种成功。毕竟历史的车轮,有时候正是被看似微小的力量改变了轨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