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áng bì è zhé
成语解释:螳臂:螳螂的前腿;扼:控制;辙:行车的方向。螳螂举起臂来阻止车的前进。比喻自不量力
成语出处:宋·王谠《唐语林·补遗》:“人臣之谬思乱者,乃螳臂扼辙耳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自不量力
繁体字形:螳臂搤轍
英文翻译:Mantis
螳:螳螂:螳臂当车。
臂:[bì]胳膊:左臂。臂力。振臂高呼。[bei]见〖胳臂〗。
扼:1.用力掐住;抓住:扼死。扼腕。2.把守;控制:扼守。扼制。
辙:1.车轮压出的痕迹;车辙:覆辙。如出一辙。前头有车,后头有辙。2.行车规定的路线方向:上下辙。顺辙儿。戗(qiāng)辙儿。3.杂曲、戏曲、歌词所押的韵:十三辙。合辙。4.办法;主意(多用在“有、没”后面):想辙。你来得正好,我正没辙呢!
螳臂当车这个成语,大家可能听过但不太熟悉。它的字面意思是“螳螂举起前腿想挡住车轮”,听起来像不像一只小虫子试图阻止大卡车?这个画面感极强的成语,到底该用在什么场景呢?
举个现实中的例子:小张刚入职新公司就提议推翻沿用十年的管理系统,老同事私下议论:“这不就是螳臂当车吗?”这里的潜台词是:新人的建议虽然勇敢,但系统背后涉及多方利益,改变难度好比螳螂想挡住飞驰的马车。
这时候你可能会问:这个成语到底是夸人勇敢还是骂人不自量力?其实两种意思都有。当用于批评时,强调的是“高估自身实力”;用作褒义时,则突出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”的孤勇。比如环保志愿者对抗污染企业,媒体报道用“螳臂当车的守护者”,这里明显带着敬意。
我发现这个成语的妙处在于,它的情感色彩完全取决于语境。就像同样是在雨中奔跑,淋成落汤鸡可能是狼狈,但在婚纱照里就成了浪漫。生活中的很多事也像这样——成败固然重要,但行动背后的动机和姿态往往更值得关注。
有朋友曾问我: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“螳臂精神”吗?我的看法是,在算法推荐越来越精准的今天,偶尔跳出舒适圈做点“不合时宜”的事反而珍贵。就像有人坚持手写信件,有人用胶片相机拍照,这些看似逆潮流的选择,何尝不是对抗速食文化的另一种勇气?
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,不妨先别急着下结论。挡住车轮的螳螂可能很傻,但换个角度看,车轮下的螳螂何尝不是见证了生命的壮烈?成语就像多棱镜,换个角度就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