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táng
  • láng
  • zhé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táng láng jù zhé

成语解释:犹螳臂当车。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,必然失败。

成语出处:唐 刘知幾《史通 载文》:“乃其申诰誓,降移檄,便称其智昏菽麦,识昧玄黄,列宅建都若鹪鹩之巢苇,临戎贾勇犹螳臂之拒辙。此所谓厚颜也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自不量力

繁体字形:螳蜋拒轍

英文翻译:Mantis repels the rut

螳螂拒辙的意思

螳:螳螂:螳臂当车。

螂:见〔蟑螂〕、〔螳螂〕、〔蜣螂〕

拒:1.抵抗;抵挡:抗拒。拒敌。2.拒绝:来者不拒。拒不执行。拒谏饰非。

辙:1.车轮压出的痕迹;车辙:覆辙。如出一辙。前头有车,后头有辙。2.行车规定的路线方向:上下辙。顺辙儿。戗(qiāng)辙儿。3.杂曲、戏曲、歌词所押的韵:十三辙。合辙。4.办法;主意(多用在“有、没”后面):想辙。你来得正好,我正没辙呢!

成语评论

螳螂拒辙”这个成语,原意是螳螂举起前腿想挡住车轮前进,后来常被用来形容人自不量力、试图对抗无法抗衡的力量。比如:“小王刚入职就公开反对部门领导的改革方案,同事私下议论他这是螳螂拒辙,结果不出三天,方案还是照常推进了。”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并不少见,但问题来了——为什么人们明知力量悬殊,还是会选择“螳螂拒辙”?

让我们先看另一个场景。老张在社区群里号召大家抵制开发商拆迁,挨家挨户发传单。邻居们摇头说:“咱们这几户人家,哪斗得过人家大公司?纯粹螳螂拒辙。”可三个月后,因为老张的坚持,媒体介入报道,最终拆迁补偿标准真的提高了。这时候我们不禁要问:螳螂拒辙”一定就是愚蠢的行为吗?其实关键在于行动背后的动机和策略。老张的成功不在于硬碰硬,而是通过引发社会关注找到了突破口。

有个现象很有趣:新时代的“螳螂”们正在改写剧本。大学生小周发现食堂卫生问题后,没有直接找校长抗议,而是拍下证据制作成短视频,配上“就算做挡车的螳螂,也要让大家看见车轮上的锈迹”的文案。这条视频获得十万转发后,后勤处主动找他沟通整改。这让我想到,在互联网时代,“螳螂”的触角能伸得更远,看似微小的抵抗可能引发蝴蝶效应。

不过话说回来,去年某科技公司程序员集体反对996工作制,结果带头者被辞退,项目组照常加班。这个案例又让我们反思:如何在“坚持原则”和“审时度势”间找到平衡点?我的观察是,就像螳螂不会真的去挡卡车,而是捕捉眼前的害虫,找准自己真正能发力的领域更重要。与其对抗整个系统,不如先改变能改变的部分。

从这些案例延伸开去,会发现“螳螂拒辙”背后藏着更深层的人性光辉。就像第一个站出来说皇帝没穿衣服的孩子,或是坚持日行一善的普通人,这种“知其不可而为之”的劲头,往往能撕开改变的口子。当然,聪明的抗争者会像河边的芦苇——风大时暂且弯腰,风过后依然挺直,这或许比硬碰硬更符合生存智慧。

最近遇到件趣事:朋友公司的00后实习生,因为不同意主管的推广方案,竟然整理出十页竞品分析报告。主管看完报告说了句:“你这螳螂当得够专业啊。”结果采用了她的部分建议。这让我意识到,新时代的“螳螂精神”正在进化,不再是单纯的对抗,而是用专业能力证明自己的价值,把“挡车”变成“修路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