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áng láng fèn bì
成语解释:犹螳臂当车。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,必然失败。
成语出处:唐 黄滔《谢试官启》:“将怜其蚌蛤剖胎,只自回旋于皎月;螳螂奋臂无辞殒碎于高车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自不量力
繁体字形:螳蜋奮臂
英文翻译:Mantis arm
螳:螳螂:螳臂当车。
螂:见〔蟑螂〕、〔螳螂〕、〔蜣螂〕
奋:1.鼓起劲来;振作:振奋。兴奋。勤奋。2.摇动;举起:奋臂高呼。奋笔疾书。3.姓。
臂:[bì]胳膊:左臂。臂力。振臂高呼。[bei]见〖胳臂〗。
“螳螂奋臂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奇怪?一只螳螂举起自己的前臂,能有什么深意呢?其实,它背后藏着一个小故事:螳螂以为自己能挡住车轮,结果被碾得粉碎。这个成语常用来讽刺那些不自量力、试图用微小力量对抗强大对手的行为。
举个真实场景:比如一家初创公司非要和行业巨头硬碰硬打价格战,结果三个月就资金链断裂。这时候旁人可能会摇头说:“这不就是螳螂奋臂吗?”但有人要问了:“为什么非要用螳螂来比喻呢?” 因为这种昆虫有个特点——遇到危险时会本能地举起前肢防御,哪怕对手是比自己大百倍的生物。这种本能的勇敢,恰恰放大了“不自知”的荒诞感。
不过换个角度看,我倒是觉得“螳螂奋臂”未必全是贬义。去年看到外卖小哥徒手接住坠楼小孩的新闻,有人嘀咕“这不是螳螂挡车吗”,但更多人被这种明知危险仍挺身而出的勇气打动。这让我想到:“面对不可能的任务,该不该尝试?” 关键要看动机——如果是为了私利硬闯,那是愚蠢;若是为守护他人而战,哪怕力量悬殊也值得敬佩。
生活中处处可见这种现象。就像刚毕业的实习生主动请缨负责大项目,虽然经验不足,但那股子“螳螂奋臂”的冲劲反而可能创造惊喜。这时候成语的意味就发生了微妙转变——从讽刺变成带着善意的调侃。说到底,“奋臂”本身没有错,重要的是看清形势、找对方法。就像那只传说中的螳螂,如果它懂得跳到车辕上提醒车夫,结局会不会不一样?
下次再看到有人“螳螂奋臂”,或许我们可以少些嘲笑,多些理解。毕竟世界需要谨慎的智慧,也需要敢为人先的锐气。关键在于找准发力点——就像古人说的“四两拨千斤”,用巧劲的“奋臂”才是真正的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