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áng láng bǔ shé
成语解释:形容只要方法得当,敢于斗争,以弱制强
成语出处: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螳螂捕蛇》:“则一螳螂据顶上,以刺刀攫其首,攧不可去。久之,蛇竟死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以弱制强
繁体字形:螳蜋捕虵
英文翻译:Mantis catching snake
螳:螳螂:螳臂当车。
螂:见〔蟑螂〕、〔螳螂〕、〔蜣螂〕
捕:1.捉;逮:捕鱼。捕猎。捕捉。追捕。捕到了凶手。2.姓。
蛇:[shé]爬行动物,身体圆而细长,有鳞,没有四肢。种类很多,有的有毒。吃青蛙等小动物,大蛇也能吞食大的兽类。[yí]见“逶蛇”。
说到“螳螂捕蛇”,很多人可能会疑惑:螳螂那么小,蛇那么大,它们怎么会扯上关系?其实这个成语出自清代蒲松龄的《聊斋志异》,原文描述一只螳螂用前肢死死钳住巨蛇头部,最终让蛇毙命。乍看像天方夜谭,但背后藏着耐人寻味的智慧。
举个现实中的例子:新手项目经理小王接手了一个混乱的跨部门项目。面对资源不足、团队矛盾等“巨蛇级”难题,他没有硬碰硬,而是像螳螂一样瞄准关键环节——先梳理出核心目标,再用每周例会推动各部门对齐进度。三个月后,项目竟提前交付。这种“以小制大”的策略,正是成语的现代演绎。
有人会问:螳螂的成功纯属侥幸吗?仔细观察自然界,螳螂捕猎时总会精准攻击猎物神经中枢。这提醒我们:面对强大对手时,找到突破口比盲目发力更重要。就像疫情期间,某些小企业通过直播电商切入市场,在巨头林立的行业中杀出血路。
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最值得品味的是“视角转换”。当我们习惯用体型衡量强弱时,故事却颠覆了常识——弱者可以通过智慧和韧性扭转局面。就像特斯拉早期以高端电动跑车切入汽车行业,先建立技术标杆,再逐步下沉市场,这种“螳螂式破局”至今仍被商业课堂反复剖析。
下次遇到看似不可能的挑战时,不妨想想那只挥动“双刀”的螳螂。它告诉我们:强弱之势并非绝对,找准发力点,保持战略定力,小个体也能撬动大格局。这种思维方式,或许比成语本身更值得揣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