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iàn
  • fēng
  • shì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iàn fēng shì yǔ

成语解释:比喻只看到一点迹象,就轻率地信以为真

成语出处: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25回:“他们做都老爷的,听见风就是雨,皇上原许他风闻奏事,说错了又没有不是的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兼语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

繁体字形:見風是雨

英文翻译:be credulous

见风是雨的意思

见:[jiàn]1.看到:看见。罕见。见微知著。见义勇为。见异思迁。2.接触,遇到:怕见风。见习。3.看得出,显得出:见效。相形见绌。4.(文字等)出现在某处,可参考:见上。见下。5.会晤:会见。接见。6.对事物观察、认识、理解:见解。见地(见解)。见仁见智(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)。7.助词,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:见外。见教。见谅(原谅我)。见笑(被讥笑)。8.姓。[xiàn]1.古同“”,出现,显露。2.古同“”,现存。

风:[fēng]1.空气流动的现象。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:风向。风速。风级。风险。风波(喻纠纷或乱子)。风雨如磐(a.指风雨不断,天色黑暗,给人以重压的感觉;b.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)。风花雪月(喻堆砌词藻,内容贫乏的的诗文)。2.像风那样迅速、普遍的:风潮。风靡一时。风驰电掣。3.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、习俗:风气。风习。风物(某地特有的景物)。风尚(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)。4.消息,传闻:风传(chuán)(传闻)。闻风而动。5.表现在外的景象、态度、举止:风景。风度。风格(a.气度,作风;b.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、艺术特色)。风骨(a.刚强的气概;b.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)。风致。风采(a.人美好的礼仪举止,亦作“丰采”;b.文采;c.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)。风骚(a.指举止轻佻,如“卖弄风风”,一般指妇女;b.中国的《诗经》和《楚辞》的并称)。6.指民歌、歌谣:国风(《诗经》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)。采风。7.中医学指某些疾病:风瘫。风湿。8.姓。[fěng]古同“”,讽刺。

是:1.对;正确(跟“非”相对):一无是处。自以为是。实事求是。你说得极是。应当早做准备才是。2.认为正确:是古非今。深是其言。3.表示答应的词:是,我知道。是,我就去。4.姓。5.指示代词。这;这个:如是。由是可知。是可忍,孰不可忍?。是日天气晴朗。6.联系两种事物,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、属性:《阿Q正传》的作者是鲁迅。节约是不浪费的意思。7.与“的”字配合使用,有分类的作用:这张桌子是石头的。那瓶墨水是红的。我是来看他的。8.联系两种事物,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“是”后面所说的情况:他是一片好心。咱们是好汉一言,快马一鞭。院子里是冬天,屋子里是春天。9.表示存在,主语通常是表处所的词语,“是”后面表示存在的事物:村子前面是一片水田。他跑得满身是汗。10.“是”前后用相同的名词或动词,连用两个这样的格式,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,不能混淆:去年是去年,今年是今年,你当年年一个样哪!。说是说,做是做,有意见也不能耽误干活儿。11.在上半句里“是”前后用相同的名词、形容词或动词,表示让步,含有“虽然”的意思:诗是好诗,就是长了点。东西旧是旧,可是还能用。我去是去,可是不在那儿吃饭。12.用在句首,加重语气:是谁告诉你的?。是国防战士,日日夜夜保卫着祖国,咱们才能过幸福的日子。13.用在名词前面,含有“凡是”的意思:是有利于群众的事情他都肯干。14.用在名词前面,含有“适合”的意思:他想的很是路。这场雨下的是时候。东西放的都挺是地方。15.用在选择问句、是非问句或反问句里:你是吃米饭是吃面?。他不是走了吗?。你是累了不是?⑾(必须重读)表示坚决肯定,含有“的确、实在”的意思:我打听清楚了,他那天是没去。这本书是好,你可以看看。

雨:[yǔ]水蒸气升到空中遇冷凝成云,云里的小水滴增大到不能浮悬在空中时,就下降成雨。[yù]古指下(雨、雪等):雨雪(下雪)。雨粟。

成语评论

见风是雨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,但它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。比如,办公室里有人看到领导皱了下眉,立马传“公司要裁员”,结果发现只是空调开太冷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见风是雨”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人们总习惯用有限的线索脑补完整剧情,但这种“脑补”往往离真相十万八千里。
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大家容易把小事放大?举个例子,家长发现孩子一次数学不及格,立刻联想到“这孩子考不上大学了”。其实背后是焦虑情绪作祟。当我们缺乏安全感时,大脑会自动把模糊的信息加工成“确定的结果”,试图用这种方式缓解对未知的恐惧。

换个角度看,这种现象也和信息传播方式有关。就像家族群里看到“某地出现不明飞行物”的视频,马上有人转发说“外星人入侵”,却没人先查查拍摄时间和地点。这种“听风就是雨”的传播链,往往因为大家更倾向于相信“可能存在的风险”而非客观事实。

个人觉得,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“见风是雨”反而给了我们重要启示。去年邻居看到社区在统计车位,马上断定要收停车费,结果只是物业在做设施升级。这件事让我学会:面对任何风吹草动,先问三个问题——“消息来源可靠吗?”“有没有其他可能性?”“我需要立即行动吗?”

值得注意的还有群体效应。就像股市里某个专家说“可能有利好政策”,第二天相关股票就被疯抢。这时候的“风”已经变成了龙卷风,裹挟着所有人的判断力。但历史数据表明,这种跟风操作的成功率还不到三成。

其实破解方法比想象中简单。下次听说“台风要来了”,别急着囤矿泉水,先打开气象局官网;听说“某个同事说你坏话”,不妨直接找对方喝咖啡确认。当我们养成“先问是不是,再问为什么”的思维习惯,就能在信息洪流中站稳脚跟。

说到底,见风是雨的本质是认知捷径的误用。就像老话说的“三思而后行”,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,给自己多留三秒思考时间,或许就能避开很多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。毕竟,风里可能藏着雨,但也可能带来彩虹。

见风是雨的造句

  1. 造句 沈桐对自己见风是雨的工作作法为深感自责。
  2. 造句 主要是怪律师对新规则适应得太快,新规则一出,就见风是雨的开设了刑事侦查阶段的法律服务品种,收了当事人的钱,却提供不了相应的服务。
  3. 造句 人也都是,见风是雨,都买个某某口服液,某某流感胶囊吃,戴口罩,洒消毒水,挺有防患意识的。
  4. 造句 小县城的人都是见风是雨,不经吓。
  5. 造句 高梦懂些护理治疗,其它都是些见风是雨的跟风者,如果现在提出疑问,恐怕又要引起混乱,也不知道刚才黑衣人拨打的电话是什么。
  6. 造句 不得不说一些新闻记者严谨客观的职业素质没学到,那推波助澜见风是雨的炒作功力那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