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ě yī bāo huǒ
成语解释:比喻不解决问题,只招致危险。
成语出处:《资治通鉴·晋安帝义熙十三年》:“关中华戎杂错,风俗劲悍;裕欲以荆扬之化,施之函秦,此无异解衣包火,张罗捕虎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
繁体字形:解衣包火
英文翻译:Untie one's clothes and cover one's fire
解:[jiě]1.分开:解剖。瓦解。难解难分。2.把束缚着或系着的东西打开:解扣儿。解衣服。3.解除:解职。解渴。解乏。4.解释:解说。解答。注解。5.了解;明白:令人不解。通俗易解。6.解手:大解。小解。7.代数方程式中未知数的值,例如x+16=0,x=-16,-16就是x+16=0这个方程的解。8.演算方程式;求方程式中未知数的值:解方程。[jiè]解送:押解。把犯人解到县里。[xiè]1.懂得;明白:解不开这个道理。2.旧时指杂技表演的各种技艺,特指骑在马上表演的技艺:跑马卖解。3.解池,湖名,在山西。4.姓。
衣:[yī]1.衣服:上衣。内衣。大衣。丰衣足食。2.包在物体外面的一层东西:笋衣。糖衣。3.胞衣。4.姓。[yì]穿(衣服);拿衣服给人穿:衣布衣。解衣衣我。
包:1.用纸、布或其他薄片把东西裹起来:包书。包饺子。头上包着一条白毛巾。2.包好了的东西:药包。邮包。打了个包。3.装东西的口袋:书包。把零碎东西装进包儿里。病包儿。坏包儿。淘气包儿。4.用于成包的东西:两包大米。一大包衣服。5.物体或身体上鼓起来的疙瘩:树干上有个大包。腿上起了个包。6.毡制的圆顶帐篷:蒙古包。7.围绕;包围:火苗包住了锅台。骑兵分两路包过去。8.容纳在里头;总括在一起:包含。包罗。无所不包。9.把整个任务承担下来,负责完成:包医。包教。包片儿(负责完成一定地段或范围的工作)。10.姓。
火:1.燃烧,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:火力。火烛。火源。火焰。烟火。火中取栗(喻为别人冒险出力,而自己吃亏上当,毫无所获)。2.紧急:火速。十万火急。3.指枪炮弹药等:火药。火炮。4.发怒,怒气:火暴。火性。5.中医指发炎、红肿、烦躁等的病因:肝火。毒火攻心。6.形容红色的:火红。火腿。7.古代军队组织,一火十个人。8.姓。
“解衣包火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奇怪——衣服脱下来包火?这操作怎么看都不对吧?没错!这个成语正是用来形容“用错误的方法解决问题,反而让事态更严重”。比如家里水管漏水,有人为了省时间直接用报纸盖住漏水点,结果报纸泡烂了,水反而渗到楼下邻居家,这就叫“解衣包火”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人们会用这种明显不靠谱的方法?其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况很常见。比如职场中遇到团队矛盾,有人为了快速平息冲突选择强制压服,表面风平浪静了,但团队信任却被彻底破坏。这种“治标不治本”的操作,本质上和用衣服扑火一样——火没灭,衣服还烧没了。
我观察到,现代人特别容易被“即时反馈”绑架。就像看到火苗第一反应是脱下外套去扑打,这种条件反射式的应对,往往忽略了更根本的解决方法。有次我朋友为了赶项目进度,跳过测试环节直接上线新功能,结果系统崩溃导致用户流失,这简直是互联网版的“解衣包火”。
那遇到问题到底该怎么做?不妨试试“先穿好防火服,再拿灭火器”的思维方式。就像去年小区电动车自燃事件,物业没有直接泼水,而是先断电隔离,再使用专用灭火器,既保住了充电桩又避免了更大损失。这种分步骤、找工具的策略,比慌慌张张的“脱衣救火”靠谱多了。
其实很多看似紧急的状况,都需要我们保持冷静的认知带宽。下次遇到棘手问题时,不妨先问自己:这个方法到底是真正解决问题,还是仅仅让自己感觉“正在行动”?就像用衣服包火的人,动作幅度虽大,实际效果可能适得其反。
最后留个思考题:你最近有没有遇到过“解衣包火”式的解决方案?换个角度想,如果当时采用系统性策略,结果会不会不同?解决问题的智慧,往往藏在按下暂停键的那三秒钟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