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ě yī bān bó
成语解释:脱衣箕坐。指神闲意定,不拘形迹。后亦指行为随便,不受拘束。
成语出处: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田子方》:“公使人视之,则解衣般礴,蠃。君曰:‘可矣,是真画者也。’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人的举止
繁体字形:解衣般礴
英文翻译:Jieyibanwei
解:[jiě]1.分开:解剖。瓦解。难解难分。2.把束缚着或系着的东西打开:解扣儿。解衣服。3.解除:解职。解渴。解乏。4.解释:解说。解答。注解。5.了解;明白:令人不解。通俗易解。6.解手:大解。小解。7.代数方程式中未知数的值,例如x+16=0,x=-16,-16就是x+16=0这个方程的解。8.演算方程式;求方程式中未知数的值:解方程。[jiè]解送:押解。把犯人解到县里。[xiè]1.懂得;明白:解不开这个道理。2.旧时指杂技表演的各种技艺,特指骑在马上表演的技艺:跑马卖解。3.解池,湖名,在山西。4.姓。
衣:[yī]1.衣服:上衣。内衣。大衣。丰衣足食。2.包在物体外面的一层东西:笋衣。糖衣。3.胞衣。4.姓。[yì]穿(衣服);拿衣服给人穿:衣布衣。解衣衣我。
般:[bān]种;样:百般刁难。磐石般的稳固。[bō]〔般若〕梵语音译词。也译作波若。智慧。若(rě)。[pán]欢乐:般乐。般游。
礴:见〔磅礴〕
“解衣般礴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?其实它最早出自《庄子》,原意是脱了衣服、盘腿而坐的随性状态,后来演变成形容人在做事时毫无拘束、全情投入的样子。比如一位画家在工作室里甩开外套,头发乱糟糟的,却盯着画布连续创作五小时——这种忘我的状态,就是典型的“解衣般礴”。
为什么古人要用“脱衣服”来形容专注?其实这里强调的是打破形式束缚。就像现代人工作时撸起袖子、解开领带一样,重点不在动作本身,而在于那种“管他别人怎么看,我先干痛快再说”的劲儿。这种状态下,人的创造力往往会喷涌而出。
有个程序员朋友的故事特别贴切。他写代码时总要把袜子脱了踩在地板上,说这样能“接上地气”。有次公司临时断电,他摸黑光着脚在键盘上敲了半小时,后来这段代码竟成了项目的核心模块。你看,当人进入“解衣般礴”的状态,外在条件反而变得不重要了。
这种状态只在艺术创作中出现吗?完全不是。我见过菜市场里剁排骨的大叔,剁着剁着突然哼起戏来,刀法跟着节奏走,肉末飞溅却切得均匀漂亮;也见过急诊科医生连续手术十小时后,瘫在椅子上却眼睛发亮地说“成了”。这些时刻,都是平凡生活中的“解衣般礴”。
有个现象挺有意思:现在很多科技公司专门设计“邋遢角”,摆上懒人沙发和零食,鼓励员工不修边幅地搞创作。这其实暗合了成语的智慧——当人放下拘谨,思维反而能打开新维度。就像暴雨天光脚踩水坑的孩子,那份纯粹的快乐里,藏着最本真的创造力。
不过要注意,“解衣般礴”不是为所欲为的借口。见过有人打着“沉浸工作”的旗号,在公共场合衣衫不整影响他人,这就跑偏了。真正的精髓在于内心的自在,而非外在的放肆。就像老茶客品茗,粗陶杯里也能喝出山水意境,关键在专注的心境。
最后分享个观察:那些最能“解衣般礴”的人,往往都有个共同点——他们给自己划定了明确的“结界”。可能是书房门把手上挂的“请勿打扰”木牌,也可能是手机里设置的勿扰模式。这种主动创造的专注空间,或许就是现代人对抗碎片化时代的秘密武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