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ì gōng bǔ guò
成语解释:计:考定。过失。考定一个人的功绩以弥补其过失。
成语出处:汉·荀悦《汉纪·元帝纪》:“齐恒先有匡周之功,后有来项之罪,君子计功补过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;指考定他的功绩以弥补其过失
繁体字形:計功補過
英文翻译:make amends for previous faults by some good services
计:1.计算:核计。共计。不计其数。数以万计。2.测量或计算度数、时间等的仪器:体温计。血压计。晴雨计。3.主意;策略;计划:计策。巧计。缓兵之计。眉头一皱,计上心来。百年大计,质量第一。4.做计划;打算:设计。为加强安全计,制定了工厂保卫条例。5.计较;考虑:不计成败。无暇计及。6.姓。
功:1.功劳(跟“过”相对):立功。记一大功。2.成效和表现成效的事情(多指较大的):教育之功。功亏一篑。大功告成。好大喜功。3.技术和技术修养:唱功。功架。基本功。4.一个力使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一段距离,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。
补:1.添上材料,修理破损的东西;修补:缝补。补牙。补袜子。修桥补路。2.补充;补足;填补(缺额):弥补。增补。补选。候补。缺什么补什么。3.补养:滋补。补品。身体虚,需要好好补一补。4.利益;用处:补益。不无小补。空言无补。5.姓。
过:[guò]1.从一个地点或时间移到另一个地点或时间;经过某个空间或时间:过来。过去。过河。过桥。过年。过节。日子越来越好过了。2.从甲方转移到乙方:过户。过账。3.使经过(某种处理):过罗。过筛子。过滤。过淋。过磅。过秤。过油肉。过过数儿。4.用眼看或用脑子回忆:过目。把昨天的事在脑子里过了一遍。5.超过(某个范围和限度):过分。过期。过犹不及。树长得过了房。6.分子结构中有过氧基(—O—O—)结构的:过硫酸根(SO5-)。过氧化氢(H2O2)。7.探望;拜访:过访。8.去世:老太太过了好几天了。9.过失(跟“功”相对):过错。记过。勇于改过。10.传染:这个病过人。11.用在动词后,表示经过:走过广场。把他送过了桥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掉转方向:翻过一页。他回过头看了看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超过或胜过:我比不过你。一匹马比得过两头驴。[guo]1.用在动词后,表示完毕:吃过饭再走。杏花和碧桃都已经开过了。2.用在动词后,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,但并未继续到现在:他去年来过北京。我们吃过亏,上过当,有了经验了。[guō]姓。
“计功补过”这个成语,常用来描述用功劳弥补过失的行为。比如公司里的小张不小心搞砸了项目进度,但他主动申请周末加班赶工,最终按时完成了任务。老板在会议上说:“虽然前期有失误,但小张这次确实是计功补过。”这种处理方式既承认错误的存在,又肯定了补救的努力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不是直接惩罚错误,反而要强调弥补?”其实这背后藏着一种更务实的思维。好比学生考试失利后主动整理错题集帮同学复习,老师往往会因此减轻对他扣分的处罚——重点不在于“错误该不该罚”,而在于“如何让人在错误中真正成长”。计功补过的逻辑,本质上是用积极行动重建信任。
历史上有个典型例子。明朝将领李成梁年轻时因违反军纪被贬为戍卒,但他后来在抗倭战役中屡建奇功,皇帝特赦其过往罪责。这个案例说明,当个人价值大于过失代价时,社会系统会自动启动“计功补过”的调节机制。这并非纵容错误,而是给改过自新留出通道。
现代职场中,这种智慧尤其重要。我曾见证某团队因误判市场导致亏损,但他们迅速调整策略,三个月后用翻倍的业绩填补了损失。上司最终决定:“功过相抵,下不为例。”这种处理既维护了制度威严,又保护了团队积极性,比单纯追责更能激发责任感。
或许有人质疑:“万一有人故意犯错再补救怎么办?”现实中的“计功”从来不是简单加减法。就像修补过的瓷器,虽然恢复使用功能,但裂痕永远存在。真正的计功补过,需要持续的正向积累来覆盖曾经的负面影响,这个过程本身就能筛选出真诚的悔改者。
在家庭关系里,这种思维同样适用。孩子打碎古董花瓶后,通过做家务攒零花钱赔偿,父母往往会选择原谅。这种原谅不是忘记错误,而是看到成长的可能性。生活中的计功补过,本质上是对人性复杂性的包容——我们都在错误中学习,在补救中成熟。
观察身边会发现,能践行计功补过智慧的人,往往具备两种特质:直面过失的勇气,和将功补过的行动力。这比单纯追求“永不犯错”更符合现实规律。毕竟太阳都有黑子,关键是如何让光芒足够耀眼,让人忽略那片阴影的存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