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lùn
  • xīn
  • dìng
  • zuì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lùn xīn dìng zuì

成语解释:根据犯罪人的动机和情节来判定其罪行。

成语出处:汉·桓宽《盐铁论·刑德》:“故《春秋》之治狱,论心定罪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判案等

繁体字形:論心定辠

英文翻译:On conviction by heart

论心定罪的意思

论:[lùn]1.分析和说明道理:评论。议论。2.分析和说明道理的言论、文章或理论:舆论。社论。历史唯物论。3.评定;看待:论罪。相提并论。4.介词。按照:论堆卖。论件计工。[lún]〔论语〕儒家经典之一。孔子弟子编纂的有关孔子言行的记录。共二十篇。内容有孔子谈话、答弟子问和弟子间的谈话,涉及政治、经济、教育、道德和哲学等,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。宋代把它和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孟子》合为《四书》。

心:1.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。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,稍偏左方,呈圆锥形,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,内部有四个空腔,上部两个是心房,下部两个是心室。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。也叫心脏。2.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、感情等:心思。心得。用心。谈心。一心一意。你心想到哪里去了?3.中心;中央的部分:江心。圆心。重心。4.二十八宿之一。5.姓。

定:1.平静;稳定:立定。坐定。心神不定。2.固定;使固定:定影。定睛。手表坏了,表针定住不动了。3.决定;使确定:商定。定计划。开会时间定在明天上午。4.已经确定的;不改变的:定理。定论。定局。5.规定的:定量。定时。定期。6.约定:定酒席。7.必定;一定:定可取得胜利。8.姓。

罪:1.犯法的行为:罪大恶极。立功赎罪。2.过失:不应归罪于人。3.依法给予的刑罚;惩处:判罪。待罪。4.苦难;痛苦:受罪。

成语评论

论心定罪”这个成语,乍一听像是古代判案的玄学标准,但它背后的逻辑其实和现代人的心理活动息息相关。比如有人嘴上说“我都是为了你好”,却总在背后搞小动作——这时候人们常会嘀咕:“论心定罪的话,这人的善意怕是要打个问号。”成语里的“心”到底指单纯动机,还是包含行为结果?这个问题恰恰揭示了人性评判的复杂性。

举个生活化的例子:张三熬夜为同事修改方案,结果文件误删导致项目延期。若按“论心定罪”的标准,他的善意应当被认可;但若按结果追责,过失又难以忽视。这种矛盾在职场中屡见不鲜,就像我们常说的“好心办坏事”,动机与结果的拉锯战每天都在上演。

有人可能会问:既然动机难以考证,为何还要强调“论心”?其实这里藏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柔性智慧。明代《醒世恒言》记载过某县令判案:盗贼虽归还赃物,但判词强调“盗心已成”。这种价值判断标准,与现代刑法中“犯罪预备”的概念竟有异曲同工之妙,说明对人性的洞察有时能超越时代局限。

不过在我看来,纯粹以心论罪就像用X光扫描灵魂——技术上不可行,道德上也存疑。就像不能因为邻居总在阳台张望就断定他有偷窥欲,现代社会更需要在动机与事实间架设理性桥梁。毕竟,连测谎仪都有误差率,肉眼凡胎的我们又怎能轻易看透人心?

当我们在社交媒体看到“键盘侠”的激烈言论时,不妨套用这个成语的思维框架:那些充满戾气的文字背后,究竟是无心之失还是恶意宣泄?或许正如心理学家说的“动机光谱论”,大多数行为都处在善意与恶意的渐变带上。与其急着贴标签,不如留出三分观察空间,这或许才是“论心定罪”留给当代的启示。

"论心定罪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