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ù bù shí zì
成语解释:指一个字也不认得
成语出处:清·顾炎武《与友人论门人书》:“矧纳赀之例行,而目不识字者可为郡邑博士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文盲
繁体字形:目不識字
英文翻译:Illiterate eyes
目:1.眼睛:有目共睹。历历在目。2.网眼;孔:八十目筛。一方寸的网上,竟有百目之多。3.看:目为奇迹。4.大项中再分的小项:项目。细目。5.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,每一群叫一目,如鸟纲分为雁形目、鸡形目、鹤形目等,松柏纲分为银杏目、松柏目等。目以下为科。6.目录:书目。药目。剧目。7.名称:题目。名目。8.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,一个点为一目: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。9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识:[shí]1.认得:识字。相识。2.知识:常识。学识。3.见解;辨别力:很有见识。远见卓识。[zhì]1.记住:博闻强识。2.标志;记号:款识。
字:1.文字:汉字。识字。字体。字义。常用字。2.(字儿)字音:咬字儿。字正腔圆。他说话字字清楚。3.字体:篆字。柳字。宋体字。美术字。4.书法作品:字画。一幅字。5.字眼;词:他说行,谁还敢说半个“不”字。6.字据:立字。收到款子,写个字儿给他。7.根据人名中的字义,另取的别名叫“字”:岳飞字鹏举。曾巩字子固。8.俗指电表、水表等指示的数量:这个月电表走了50个字,水表走了20个字。9.许配:待字。10.姓。
“目不识丁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连最简单的“丁”字都不认识,用来形容一个人完全不识字或文化水平极低。比如:“村里有位老伯,虽然目不识丁,但靠着观察天气和土地的经验,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田能手。”这里既点出了老伯不识字的特点,又突出了他的实际能力,打破了“不识字等于无用”的刻板印象。
问题:为什么“目不识丁”的情况会存在?过去,教育资源匮乏是主要原因。比如古代农村,许多家庭因贫困无法供孩子读书,只能靠口耳相传学习生存技能。但现代社会,这种现象更多与个人选择或特殊环境有关。例如:“他从小跟着马戏团走南闯北,虽然目不识丁,却能通过肢体语言和观众完美互动。”这说明,不识字的人也能在其他领域找到价值。
问题:成语只能描述负面含义吗?并非如此。比如:“张奶奶目不识丁,却能用民间故事教会孙子做人的道理。”这里的对比反而凸显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。文字是工具,但不是唯一传递智慧的途径。
个人观点:在信息爆炸的今天,“目不识丁”或许有了新含义。比如有人精通技术却对历史一无所知,或沉迷碎片信息而缺乏系统思考——这也是一种“功能性文盲”。因此,真正的“识字”不仅是认识字符,更是理解世界的能力。
最后,不妨用这个成语造个现代版例句:“直播间里,主播用方言讲解农业知识,即便观众目不识丁,也能通过画面和演示学会新技术。”这既呼应了成语的本义,又展现了科技如何突破文字障碍,让知识传播更包容。